文/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阅尽
这两天,一场声势浩大的特殊赛事正在羊城举办,即全国首届技能大赛。来自全国36个代表团的2500多名选手,在86个竞赛项目中展开角逐。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其规格之高、竞赛项目之多、规模之大及技能水平之高均引人瞩目。
这类赛事对我国民众来说,或许还较陌生。但世界技能大赛已举办了45届,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明年将在上海举行,这也将是我国承办的首届世界技能大赛。它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某种程度上,它不仅是个人技能高低的竞逐,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总体水平的代表和缩影。
选手在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竞赛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梁喻 摄
借助赛事的举办,相关技能型人才的话题也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是如何评估和定位技能型人才的问题,一直以来总是摇摆不定,究竟是“人才”还是“工匠、师傅”,一走进现实遇具体问题便界线模糊,令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倍感压抑受歧视。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技能人才亦称实用型人才。在传统制造业时代,有独门绝技的“师傅”地位之高不容置疑,甚而象征着行业的兴衰。即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级技工的待遇和地位都颇受重视。但随着先进制造业勃兴,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却日显尴尬。若说不重视,单位都将其视作技术骨干,但因没有文凭或高学历,在评职称、享受“人才”待遇时,就总要遭遇种种关卡或评判标尺的难题。
以职业高等教育为例。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多年来却无一所本科类的职业大学。显然,社会普遍的观念,表面上不否认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但潜意识里却对其存在着不少误解和歧见,甚而认为其比正规人才低个档次。正因为此,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是技能人才面临的普遍困境。
但是,技能人才却是支撑制造业的基础。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人才队伍的规模与层级。在以往历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绝大多数金牌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夺得,正是因为其制造业发达,技能人才力量储备也雄厚。而我国直到2011年的41届世界技能大赛时才派队参赛。
中国如今是制造业大国已毋庸置疑,但在不少人眼光中,“中国制造”并非高端产品的标签,某些产品甚至是低档次、大路货的代表。要彻底改变这种窘况,如果没有大批技能人才的参与,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制造”要占领世界高地,既要培育大批科学家、技术专家,更要有几何级数倍增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否则,再好的发明创造都只能沦为纸上谈兵。
祝愿参赛选手获得佳绩,也希望整个社会对技能人才更加重视,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待遇等。从而鼓励更多青年加入到技能型人才队伍中,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
审签 | 魏礼园
实习生 | 余小江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让技能人才成为“中国制造”的脊梁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