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乔克/极物(ID:ijiwulife),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进入正题之前,先看一个好消息:
我国10月份餐饮收入4372亿元,同比增长0.8%,自疫情发生以来首次由负转正。
吃货们,咱们立功啦!“一不小心就参与了上亿的项目”!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中国吃货的战斗力,早已举世闻名。
- JIMU -
一、
中国人有多能吃?据统计,2019年我国光是餐饮收入,就有4.7万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瑞典全国GDP也才不到4万亿。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一年就能“吃掉”一个瑞典,完全没有压力。
在吃货界,中国说自己第二,恐怕没人敢说自己第一。比如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小龙虾,在欧洲可谓横行霸道,不过到了中国,小龙虾可就遇到对手了。
它不仅没能成功入侵,反倒是被中国人发掘出了各种各样的吃法,现在野生的都快吃没了,还需要人工养殖。
2017年,丹麦惨遭生蚝“袭击”,丹麦大使馆还专门发了条微博,求助中国吃货。微博发了没几天,丹麦驻华大使馆的电话就被咨询“生蚝”的中国吃货们打爆了。
甚至有吃货“兵马未动,菜单先行”,免费赠送了生蚝的18种吃法,给丹麦“同行”长长见识。
2014年,挪威帝王蟹泛滥成灾的消息一经传出,网友就沸腾了,前往北欧的游客数量瞬间大涨。挪威帝王蟹危机,也随着中国吃货的出征而消弭于无形之中。
再早些年,美国引进亚洲鲤鱼,本是为了清洁水体,没想到后来却成了“入侵物种”,甚至要耗费巨资修筑堤坝防止鲤鱼入侵。而在中国,这些可都是需要人工养殖才勉强够吃的。
所以,很多网友不能理解,为什么德国会被小龙虾干翻,美国会被鲤鱼袭击,英国会被大闸蟹入侵……
但凡中国吃货在,保管一年吃成保护动物,三年吃成濒危物种,五年吃成教科书。
“物种入侵”在中国,从来都是有来无回;泛滥,更是不存在的。
二、
能吃的前提是爱吃,中国人有多爱吃?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说过“食色性也”。
吃,是融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天性。就拿咱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吧:红白喜事,摆酒席,吃!孩子满月,摆酒席,吃!考上大学,要庆祝,吃!
没有考上,要安慰,吃!朋友聚会,开心了,吃!生意伙伴,要招待,吃!……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就是一个大写的“吃”啊!
试问还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工作不叫工作,叫饭碗,开除不叫开除,叫炒鱿鱼,没钱叫吃土,看热闹叫吃瓜。
嫉妒叫吃醋,占便宜叫吃豆腐。受不了叫吃不消,人缘好叫吃得开。拿人好处叫吃回扣,没遇着人叫吃闭门羹。……
再看看这张流传已久的“吃货地图”,据说这就是吃货们眼中的中国:
图来源于网络
所谓的“眼见为食”,大概就是这样了吧。更有各路大神改编的诗词、歌曲:
《天净沙·饿了》
剁椒鱼头烤鸭,糖醋排骨对虾,
水煮肉片凤爪,
肉串鸡架,溜肥肠炒豆芽。
《卜算子·火锅》
虾滑送春归,鱼丸迎春到。
已是菠菜冻豆腐,犹有肥牛俏。
俏也芝麻酱,还有香油料。
待到酒足饭饱时,你在丛中笑。
《渡情》
(《新白娘子传奇》片尾曲)
哈啊啊,哈啊啊,西葫芦美景,山药甜呐!
春芋入酒,溜乳燕呐!有缘千鲤来相烩,无缘炖面手难钳。
十年修得同涮肚,百年修得共抻面。
若是炝呀腌呀有灶哇,白薯空心菜眼前!
若是炝呀腌呀有灶哇,白薯空心菜眼前……
(你是不是跟着唱起来了呢?)
以及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段子:“饿的时候,看到蜜汁自信这几个字都吞口水。”“别人是吃几口就饱了,而我是饱了还要再吃几口。”“天要下雨,菜要下饭。人生苦短,再来一碗。”
“吃货的思路是什么?好吃你就多吃点,不好吃多少也要吃点。”“我这辈子唯一拿得起放不下的东西,可能就是筷子了。”
知乎上有个话题:为了吃,你能做到什么地步?网友的回复个个无(sang)比(xin)精(bing)彩(kuang):
吃撑在椅子上跪着歇一会儿(这样就不会太撑了,科学方法),然后继续吃。
牙疼,吃辣牙龈就会肿起来,拿着止疼药去吃冒菜,特辣的那种。
大暴雨天为了想吃的东西走了3公里路,回来后裤子衣服都湿了。
为了吃头一回的清补凉,硬生生把自己的面试翘了。
大早上起来坐公交,就为了吃碗粉。
是的,一条鱼,在中国人的眼里,可以是清蒸鱼、红烧鱼、蒜香鱼、鱼头汤……
就像网友的一句总结——在中国,好吃的东西叫食材,不好吃的东西叫药材,天下有万物,万物皆可吃!
不亏待自己的味蕾,是我们最后的倔强。
四、
能吃,爱吃,但不意味着滥吃,胡吃海喝充其量只能称得上”塞“,真正用心去品味,才叫做”吃“。
梁实秋曾说:“我们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所谓的讲究,不是看食材的高低贵贱,而是对食材的精雕细琢,力求尽善尽美。
无论是萝卜白菜,还是鱼翅海参,都要讲究一个色、香、味俱全。菜肴上桌,先看卖相,这叫色;闻闻气味,这是香;再品尝,这就是味。三者都要好,才能称得上佳肴。
作为文艺界的知名老饕,汪曾祺对待食物,有一种非比寻常的仪式感。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他挽起袖子,一边闲聊,一边从容不迫地做着下酒菜。
菠菜洗净,去根,开水焯至八分熟,捞出,过凉水,加盐,剁成泥,去汁,堆成宝塔状,香干切丁,虾米泡软,再和青蒜末,姜末一同捏紧,分层堆到宝塔上,
酱油、香醋、香油和少许味精,放小碗里调好,从塔顶淋下,一道简单好吃的下酒菜就好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1、2季和《风味人间》系列的总导演陈晓卿,被网友称为“一统饭圈的男人”,但他却说自己不是什么美食专家,只是一个“好吃”的人。
对于食物,他更是有着近乎苛刻的讲究。
在拍摄《风味人间》第2季期间,他带领团队走遍25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超过300种美食,为了拍摄一种只有一个季节才有的食物,往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
他说:为拍摄一种食物积攒的等待,有时候也是美味的一部分。
图来源于网络
对吃的讲究,本质上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所谓”上车饺子下车面“,本身就是中国人历史沉淀下来的仪式感。
老话讲: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代年轻人每天也要面临灵魂拷问三连:早餐吃什么?午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
吃,是一项终身事业,而仪式感,便是生活里的一勺糖,给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加一抹甜。
五、
中国人爱吃,更爱生活。从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就能看出他对生活的态度。
《射雕英雄传》里有一道名菜,叫“二十四桥明月夜”,书中是这样描述它的:
那豆腐却是非同小可,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二十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二十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
事实上这只是金庸杜撰出来的一道菜品,现实中并不存在。但还真有人把它给做出来了,蔡澜在《食色》中,还原了这道菜:
经三番四次的商讨之后,我们决定把整只金华火腿锯开三分一当盖,用电钻在余下三分之二的肉上挖了二十四个洞,再用雪糕器舀出圆形的豆腐塞入洞里,猛火蒸之八小时,做出来的豆腐当然皆入味。客人只食豆腐,火腿弃之,大呼过瘾。
▲ 二十四桥明月夜 (射雕英雄传菜名)(图来源于百度)
“二十四桥明月夜”做出来了,吃的人大呼过瘾,做的人也成就感十足。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不辜负每一份美食。
正如他所说:一个人要吃东西的时候,千万别太刻薄自己,做餐好吃的东西享受,生活就充实。
一餐一食里藏着的,是对生活的追求与热情,餐桌之上,更凝结着中国家庭的情感。
记忆里的童年,总是伴随着母亲的声声呼唤,一到饭点,家家户户唤儿归。吃饭时,父母一边教导着子女“食不言,寝不语”,一边唠叨着家常琐事,又不忘数落几声掉了一地饭粒的孩子。
长大后,离家千里,父母发来的叮咛,也多半离不开”好好吃饭“,好好吃饭,简单的四个字,却填满了父母的关心与挂念。
逢年过节回家时,父母总会张罗好一桌好菜,期待你心满意足地打一个饱嗝。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羞于表达的,唯有通过一桌好菜,串起一个家庭的温暖。
而我们,无论身处何方,当熟悉的味道勾起味蕾的记忆,便仿佛听见了父母的唠叨与教诲,才发现,年幼时没能听懂的那些话语,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浸润了人生。
爱吃的中国人,爱的其实是那一份“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的温暖与心安,所以美食,才有了治愈人心的力量。
生活总有不如意,但有美食在,烦恼皆可抛。
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
资料来源:
哈尔滨新闻网《陈晓卿:这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
经济日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数据: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搜狐网《中国人为了吃,到底能有多拼?》
搜狐网《蔡澜:会吃会喝,才是对人生的尊重》
腾讯网《美国牛蛙泛滥对当地土生蛙类构成威胁》
新华网《陈晓卿:我不是美食专家,只是个“好吃”的人》
中国饭店协会《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
作者介绍:非典型精致利己主义者,人生格言:好好生活,保持性感。极物(ijiwulife),美好生活指南,分享提升幸福感的故事和好物。
- JIMU -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吃顿饭就知道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