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挂面
被称为“餐桌上的非遗”
对中江人而言
这是一道普通
却又必不可少的食物
在外工作的游子
最想念的
就是这口熟悉的家乡味道
春节回家
吃上一碗中江挂面
暖心又暖胃
也让年味儿更浓了
Enjoy Delicious Food
中江挂面的来历
清代中江诗人王朗山有一首《竹枝词》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
自北宋始,中江挂面便不断传承发展,历经千年,“中江空心面”已声名渐著。清代道光至民国年间是中江挂面的全盛时期,那时作坊林立,中江挂面沿长江水运销往鄂、湘、粤,陆路则直达京都,成为专供皇室的“御面”。
2008年,“中江手工挂面制作技术”进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被称为“中国挂面村”,这里住着的几十户村民,大多会在自家院子里做挂面,遇到晴天,家家户户的楼顶、院坝都挂满了瀑布一样的银丝面条。
陈亮家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他带着妻子从打工地回老家,跟着父母学做挂面的技艺,并注册了商标、开起了网店。
早上,陈亮和妻子、父亲母亲,趁着阳光甚好,抓紧把头天晚上做好的面拿出来晒。
上午11点,陈亮家楼顶的晒架上,已经挂满了面条,每根竹杆上的面条经过多次拉扯后,都是均等长度4.5米,根根分明,犹如倾斜而下的瀑布,美不胜收。
做面这项手工活,得靠天吃饭,每年做面的时间基本是从10月开始,到次年的5月,这期间刮风下雨都不能做,所以一年做面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100天。
制作中江挂面的工序繁琐,需要连续操作20多个小时。
从面粉到面条
究竟要经过哪些工序呢?
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和面:这是第一道工序,以上等的强筋小麦粉,加清冽的井水、菜油和盐揉捏而成。
切条:将面团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切成10条左右,搓扭成条。
盘大条:将切好的大条盘入圆桶内发酵,每层要抹上菜油,避免粘连。
盘小条:发酵后的大条,放置于面板上,扑粉,将大条搓成直径1厘米左右,从中心盘到边上,反复进行,每层抹上菜油,继续发酵。
上棍:发酵后的小条,手工缠到竹棍上,等待自然发酵至凌晨,并进行第一次分面。
晒面:将发酵好的面条挂到晒架上晾晒,同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多次向下拉扯面条,最后将面底端的竹棍插入晒架底部,晒面的同时还要不停地分面,防止面条粘连。
切面:晒好后的面条收好后,按照20厘米的长度分段切开,最后进行包装售卖。
当天
我们的报花直播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进入德阳日报菜单页面
点击“报花直播”就可以观看回放哦!
记者 | 王珊珊 视频 | 周梅
编辑 | 刘俊宏 责编 | 汪巧 值班编委 | 姜颖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寻找年味|爱与乡愁 一碗挂面里的“中江味道”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