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推崇雪中送炭式的友情,一个朋友能否在关键时候伸手帮忙,也是人们常常用来检验友情的标准。
受这种文化影响,当朋友求助时,我们下意识地就会选择帮助。虽然初衷是好的,但这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原因有三点。
情绪具有感染性
情绪感染由心理学家麦孤独提出,指的是通过原始性交感神经反应,产生的情绪直接感应法则。
此后,所有情绪感染研究都大致认为,情绪是一种传递的过程,是由他人情绪引起的、与他人情绪相匹配的情绪。
直白地讲就是,长时间接触某人,就会感受到他长期持续的情绪,甚至被这种情绪同化,做出与之相似的事情。
朋友从本质上来讲,是因为各自不同的利益交换才聚到一起,双方交往更注重能否共赢。
当一个落难的朋友因为生活、事业不如意向你倾诉时,若自身没有抵御负面信息的强大意志,就不要与其多加交流。
因为朋友除了想得到你的安慰,也想让你和他一起对抗目前的困境,也就是所谓的“同仇敌忾”。
世上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只靠情分就可以解决,所以与携带负能量的人相处时,一定不要盲目伸出援助之手,避免自己遭受情绪感染,这样不但帮不了朋友,还可能会伤害了其他人。
盲目的帮助会伤害了朋友的自尊
很多时候,一个自尊心强的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困境,都不会轻易向他人求助。因为他们把自尊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也要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
他们认为只有势均力敌的人才可以做朋友,若你在他们没有求助之前伸出援助之手,很可能会打破你们之间的平等关系,从而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假如这样的朋友正处于困境之中,不妨像往常一样相处,不要显露出可怜、悲悯的态度。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味强心剂,会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毕竟朋友还在,社交圈子还在。
可能会害人害己
农夫和蛇的故事,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农夫看到一条冻僵的蛇,把它捡了起来放在袖子里温暖,蛇醒来后却咬了农夫一口,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曾经有一位工厂老板,做生意有一个宗旨就是不帮朋友,因为她有过“血”的教训。
当年,她的一位同学因家境贫寒,付不起孩子的学费,眼看就要辍学,她本着同学情谊主动承担起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只要同学说孩子需要,老板基本都是有求必应。
孩子到了大三,要的钱越来越多,从每个月2000到4000,同学的理由是孩子大了,要买名牌衣服,这样交际圈才会好。老板就把生活费涨到了4000,以至于孩子的同学都以为他是富二代。
后来,孩子迷上了网络游戏,老板知道后苦口婆心地劝诫,却并无多少成效,孩子甚至还欠了6万块钱。催债人上门,同学没有办法,理直气壮地找到了老板让她负责。
等到孩子毕业,在老板公司当了一名销售主管,结果却让公司亏损了300万,因为耍少爷脾气,把客户气得不行,直接丢了好几个订单。
老板很后悔,如果她当初不是冲着同学情谊,也不会帮孩子,那么孩子可能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从此以后,老板就定了不帮朋友的规矩。
综上所述,同学和孩子把老板的帮助当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不再珍惜现有的生活。
在帮助他人之前,一定要考量清楚对方是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否则很容易害人害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Nelson, S. (2016). Frientimacy: How to Deepen Friendships for Lifelong Health and Happiness. Seal Press.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心理学:永远不要帮助一个已经落难的朋友,原因有三点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