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網劇崛起,讓小清新大爆發丨青春劇30年

電視劇 新京報

《匆匆那年》所帶起的國產青春劇創作風潮並沒有匆匆而過,綿延了7年持續到現在也未見消退。但是在行業內部,變化一直在悄悄發生:從數量上的“大爆炸”到品質追求更上一層樓,從跟風IP改編+小鮮肉的“成功模式”到在原創劇本上下功夫,從打著各種噱頭談戀愛到認真嘗試拓寬青春劇的邊界……青春劇為什麼會迎來爆發?那就是在於網絡時代年輕觀眾獲得了內容選擇權。

網劇崛起,讓小清新大爆發丨青春劇30年

《風犬少年的天空》劇照  圖片來自網絡

《匆匆那年》是小糖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振華創立“小糖人”後做的第一個項目,他回憶該劇籌備期間,恰好是網絡視頻平臺逐漸成為主流媒體的時間段。在此之前網劇給人的印象就是粗製濫造,那時起平臺開始嘗試製作大規模、精品化的類型劇。“要選符合視頻平臺年輕受眾口味的題材,視野自然而然往青春劇上面走;其次要找到傳統電視劇較少涉及甚至沒有做過的品類。當時我們說起青春劇的話,能想到的只有張一白拍的《將愛情進行到底》,還有《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都是好多年前的了。”

網劇崛起,讓小清新大爆發丨青春劇30年

《將愛情進行到底》劇照 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一部網絡自制劇,《匆匆那年》的主角是一群高中生。朱振華決定用新人演員來出演,這樣成本能控制在視頻平臺可承受的範圍內。以當時的市場環境,新人新面孔的劇因為缺乏收視保障,很難賣給電視臺,而互聯網視頻平臺卻可以靠反覆點播獲得長尾收益,給這類創新的小成本劇集提供了成長的機會。“回過頭去看,《匆匆那年》的確成為了國產青春劇的一個分水嶺,之前青春劇數量少,之後大批湧現。實際上,用戶的需求當時已經在那裡了,我們只不過敏銳地瞭解到,並在別人之前把它做出來了,它是應運而生的。”

網劇崛起,讓小清新大爆發丨青春劇30年

《匆匆那年》圖片來自網絡

導演劉暢從《最好的我們》(2016)開始和青春劇結緣,此後執導的《獨家記憶》(2019)《棋魂》(2020),也都是青春題材。他認為國產青春劇從《匆匆那年》開始的繁榮,是由於視頻網站崛起和網劇的興起,吸引和增加了一波新的觀眾。之前只有電視臺播劇的時代,遙控器更多地掌握在父母、長輩的手裡,劇集的創作就會針對這些相對年長的觀眾。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視頻平臺的高速發展,更多年輕觀眾獲得了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的權利和便利。於是,像青春劇這樣面向年輕觀眾的作品自然就越來越多。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危卓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網劇崛起,讓小清新大爆發丨青春劇30年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