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兒的人最喜歡到“童話世界”雪鄉賞冰雪?上遊新聞記者(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在黑龍江雪鄉智慧景區綜合管理平臺的實時數據屏幕上看到,今年自11月20日景區開園迎賓後,已有20多萬名遊客來到雪鄉旅遊,廣東46859名佔了遊客總數的22.91%。
大海林局有限公司森林旅遊產業發展部副部長任建鵬介紹,“經過數據分析,雪鄉的廣東遊客多是南北氣候差異所致,我們的遊客主要來自長三角和珠三角,通過目前階段性數據分析,我們發現現在長三角遊客數據在上升。因為疫情原因,數據相比去年差了一些”。
▲12月29日,黑龍江省雪鄉,冬日陽光下的雪蘑菇和屋頂的積雪。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張瑩
雪鄉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南部,因貝加爾湖冷空氣與日本海暖溼氣流在此頻繁交匯,造就了“夏無三日晴,冬雪漫林間”的奇特小氣候,每年10月份開始降雪,至次年4月冰雪才慢慢消融,積雪期達7個月,雪最深處可達2米,白雪在風力的作用下隨物具形,千姿百態,宛如童話世界。
雪鄉在黑龍江旅遊行業率先建設了智慧景區綜合管理系統,在大數據分析中心下,為景區和遊客提供智慧管理、智慧營銷、智慧保護、智慧服務等功能。
12月28日下午3點半的實時數據顯示,廣東、湖南、江蘇的遊客數量名列雪鄉遊客量的前三名,廣東的遊客基本佔了1/4,總量為46859名,比第二名的湖南多出了3.2萬人。
性別統計顯示,女性遊客佔了2/3;在年齡上,19-29歲的遊客佔了37%,40-49歲的遊客佔了20%;購票方式上,98.23%遊客都選擇了電商渠道。
▲12月28日,黑龍江省雪鄉,雪鄉故裡的村長帶著遊客扭秧歌。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張瑩
來自廣州的劉先生一家四口三代人在雪鄉旅遊了兩天,劉先生的母親說,“我們第一次來雪鄉,太漂亮了,比畫上還美。我們這次是半隨團,來黑龍江的主要原因是看雪,我們第一次看到冰雪世界,很震撼”。
“受疫情影響,今年遊客的數據有下滑,但正在回升,比如江蘇的遊客數量最近在攀升。遊客在雪鄉基本停留兩天一晚,長線遊客的停留時間會更長一些”,大海林局有限公司森林旅遊產業發展部副部長任建鵬分析說。
▲12月28日,黑龍江省雪鄉,亞雪公路的亞雪驛站處的冬日美景。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張瑩
今年以來,雪鄉深挖旅遊資源,在亞雪公路“給力雪”處新建了觀景臺和觀光棧道;打造了羊草山中華祈福園—太陽神鼓,神鼓氣勢恢宏,鼓面直徑16.5米,榮獲2020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之最大立式鼓造型雕塑”;雪鄉故裡白鬆車站原有工段區域還原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林區人民生產生活場景的木刻楞景觀房、板夾泥房、地窨子等具有雪鄉及林區特色的建築,集中展現了雪鄉的林業文化、年文化、獵戶文化等特色民俗文化。
▲12月29日,黑龍江省雪鄉,兩名遊客在乘坐狗拉犁。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張瑩
景區負責人表示,為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今年將景區內及亞雪線景點鍋爐改為環保鍋爐,有效提高了景區空氣質量,對供暖系統主管線進行重新鋪設,提高供暖效率,確保了冬季供暖需求,進一步提升了遊客住宿體驗,“我們現在是統一供暖,如果每家都像原來燒煤,不僅會對白雪有汙染,同時也影響生態環境。”
“景區內的雪蘑菇等很漂亮,但是不能碰,一碰就是一個手印,影響美觀,需要好幾場雪才能覆蓋。”景區負責人說。
上遊新聞記者在雪鄉看到,不少地方都貼有“請勿觸摸 保護雪景”,“愛護雪景 從我做起”的標識。
▲12月29日,黑龍江省雪鄉,遊客在中國雪鄉標識前合影留念。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張瑩
景區還設有一個龐大的視頻監控系統,通過500多個攝像頭對景區內主要街道及各個山門進行實施監測,實時監測景區內遊客動態,並可通過景區IP網絡廣播系統,針對23個不同區域遊客的人身及財產安全進行預警性提示,有效預防各種事故的發生。
在遇到惡劣天氣時,景區監控系統會對遊客進行提醒,對人流密集區域的遊客進行疏散。突發情況下,遊客可以通過網絡廣播系統對失蹤人口信息進行廣播。
雪鄉還有一個720°全景系統,涵蓋了雪鄉全貌及主要公共服務設施及景點,遊客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入到該系統,足不出戶即可欣賞到雪鄉最美的景色,該系統比傳統圖片更有真實性和體驗感。
▲12月28日,黑龍江省雪鄉,紅燈籠高高掛的“童話世界”雪鄉。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張瑩
東北民居、屋頂白雪、大紅燈籠,獨具特色的雪鄉在晚上更加絢麗,“目前,具有年味的紅燈籠,我們雪鄉就掛了4000多盞。”
上遊新聞記者 張瑩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你不知道的數據,廣東遊客佔了“童話世界”雪鄉的1/4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