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馬克·蘭博蒂尼
Marco Lambertini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
肖連兵
光明日報社國際交流合作與傳播中心秘書長
“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
肖連兵:尊敬的蘭博蒂尼先生,您領導的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年9月發佈了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之際,發佈該報告有什麼考慮?
蘭博蒂尼:《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出版一次。我們今年選擇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召開之前發佈,是要強調當前野生動物急劇減少令人震驚,其預示著一場更大規模的生態危機。我們發佈報告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佈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並提供了更多的證據。當前的氣候和自然危機凸顯了採取緊急行動來平衡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必要性。
2020年是重新平衡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時機。世界各國領導人就自然、氣候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作出重要決定,我們有機會達成“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使自然在2030年前走上覆蘇之路。我們可以通過保護和恢復自然棲息地、保育生命多樣性、將生產和消費足跡減半以及確保人人都能享受到生物多樣性的益處,來保護人類和地球。自然對人類的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全球經濟穩定的基礎。各國必須不懈努力,在《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進程中提出強有力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此外,還必須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特別是運用基於自然的方案來解決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和森林退化等問題。
中國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東道國,在締約方大會開始前和會議期間可以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樹立解決生物多樣性危機的雄心並動員其他國家支持這一雄心方面,東道國的領導力對於成功完成“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談判至關重要。
位於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安豐鄉境內的珊珀湖,過去由於養殖企業投肥投餌,水質長期處於劣五類,湖水觀感差,水體腥臭味嚴重。2019年,安鄉縣有關部門與北京林業大學、湖南中蕾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科學技術團隊展開深度合作,對珊珀湖進行修復。目前,珊珀湖水質和周邊環境已有明顯好轉。圖為珊珀湖溼地親水平臺。新華社發
肖連兵:這期報告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是什麼?統計方法是什麼?此報告發表之後在國際上有什麼反響?
蘭博蒂尼: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旨在提供科學依據,支持採取緊急行動保護和恢復自然和生物多樣性。該報告顯示,全球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種群規模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平均減少了三分之二,很大程度上這是環境惡化造成的,而環境惡化正是導致人畜共患傳染病出現的原因之一。
保護支撐全人類健康和生活的生命之網的機會稍縱即逝。我們希望《地球生命力報告》中的事實和研究不是停留在證明觀點層面,而是可以推動各國政府、企業和個人採取行動。
這份報告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召開前幾天發佈,有利於全球領導人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巴黎協定》和《生物多樣性公約》進展進行評估。報告中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抓住時機達成“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這是野生動植物、昆蟲種群以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界得以長期生存的關鍵。“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得到了代表全球數億人的社會組織以及560多家總收入達4萬億美元的全球企業的支持,他們共同呼籲採取應對自然惡化的緊急行動以保護人類和地球的健康。
至於《地球生命力報告》的統計方法,通過在某一特定地區進行多年監測,即可得知該地區的物種個體數量如何變化。地球生命力指數就是利用監測到的種群規模變化,來確定受監測物種的平均豐度是增加、減少還是保持不變。我們從地球生命力數據庫中獲取豐度變化的信息,然後計算其平均值,得出地球生命力指數。
如果數據包含種群規模度量,或通過間接度量而得,則可將其納入數據庫中。例如:完整的種群數量、由測量參數估算得出的種群規模、密度、繁殖期、巢穴、活動軌跡等間接數據、每張網每小時捕魚量等測量單位數據、生物質能(如產卵族群的生物質能)採樣。
只有使用相同或類似的方法在同一地點進行一年以上監測得到的數據,才能納入地球生命力指數數據庫。理論上可以使用任何物種的數據來計算地球生命力指數,但目前的方法只針對脊椎動物,因為對這些物種的監測更穩定、更持久。
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柬埔寨漁業管理局今年10月發佈的普查報告稱,瀕危物種伊洛瓦底江豚種群數量在過去4年中保持穩定。圖為伊洛瓦底江豚在柬埔寨桔井省內的湄公河段嬉戲。新華社發
“減少疾病從動物傳染並危及人類”
肖連兵: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嚴重的公共健康危機。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迄今這次疫情已導致7600多萬人感染、170萬人死亡。第一波疫情後,不少國家出現第二波疫情。這次疫情對自然界的破壞力有多大?
蘭博蒂尼:新冠病毒大流行嚴重影響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各國也在緊張應對這場疫情對人類健康、福祉、基礎設施和經濟運行等的影響。疫情表明,我們有必要採取緊急行動以重新平衡我們與自然的關係。為了減少未來疾病從動物傳染給人類並危及人類的福祉和生計的機會,我們需要改變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棲息地喪失、土地退化、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以及諸如溫室氣體排放、基礎設施開發和不可持續消費等日益嚴重,威脅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進而也威脅著人類自身的健康和福祉。為了人類和地球的共同利益,我們需要採取行動保護自然。
肖連兵:報告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這一局面將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後果?
蘭博蒂尼:物種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至關重要,因為這是衡量整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尺子。物種種群數量的嚴重衰退釋放出大自然正在遭到破壞這一信號,系統失靈的紅色預警信號燈正在閃爍。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強調,人類對自然日益嚴重的破壞不僅減少了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更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造成了災難性影響。
人類健康與地球之間存在諸多聯繫,比如冠狀病毒導致疾病就是其中之一。人類如何從新冠病毒大流行中復原、如何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潛在威脅,將影響到未來數代人的健康和生計。報告表明,如果不採取進一步措施來應對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全球生物多樣性將繼續下降。不過,研究也表明,通過採取更大膽、更具雄心的保護措施,並改革我們生產和消費糧食的方式,例如提高糧食生產和貿易的效率、減少浪費、採用更健康的飲食方式,世界可以逐漸穩定下來,並扭轉自然惡化的趨勢。
12月21日,天鵝等候鳥在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上空飛翔。新華社發
“非常讚賞中國政府在疫情之初採取的行動”
肖連兵: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設有8個辦事機構,對中國抗擊疫情情況有何評價?
蘭博蒂尼: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受中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大熊貓保護工作。今年是我們在華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四十週年。我們的工作領域從旗艦物種保護,逐漸擴展到森林、淡水、海洋等生態系統保護,以及氣候變化、食物與市場、綠色金融、海洋塑料、綠色“一帶一路”、全球環境治理等多個方面。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北京設立代表處,並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長春、成都、長沙和西安等地開展工作。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的中國同事們堅守崗位、各司其職,出色地完成了年度計劃。特別是在武漢的同事們,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也通過居家辦公的方式密切追蹤項目進展。
我個人非常讚賞中國政府在疫情之初即採取行動暫停所有野生動物交易並對飼養繁育野生動物場所進行隔離,以及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程序。雖然新冠病毒的源頭還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確認,但有75%的新發傳染病是通過動物傳染給人類的,並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指出,新冠肺炎不會是最後的大流行病。我們需要從這場大流行病中汲取教訓,特別是反思我們對自然的過度索取行為及其影響,重建健康的人與自然關係。
從今年2月初開始,我與中國生態環境部以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保持了頻繁的書信往來,向他們提交世界自然基金會有關嚴格野生動植物保護、停止食用或藥用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等政策建議。非常高興看到這些意見被有關部門考慮或採納。
我還要感謝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同事們,他們在4月份向世界自然基金會總部捐贈了口罩等醫用物資,令我們十分感動。
中國的綠色轉型探索對世界具有借鑑意義
肖連兵:近些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推動中國綠色發展的重要思想,中國政府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並積極參與國際社會關於氣候變化的議程。明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召開。您對中國政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實踐有什麼評價?
蘭博蒂尼:我自2014年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以來,每年都來華訪問,親身感受到中國政府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決心和力度。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中國對野生非洲象和犀牛種群以及老虎的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也是全球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的重要勝利。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不得不取消了原定的訪華計劃。但通過閱讀新聞和中國同事們的簡報,我瞭解到,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方承諾建設性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多邊進程,辦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昆明大會,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當前,《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談判進程受到疫情影響,締約方大會不得不延期。據我所知,中方在此期間推動了一系列雙邊、多邊對話。我期待著中方可以在推動提高“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強化執行機制方面做出表率,並充分開展綠色外交,與各締約方、各利益相關方一道,將《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辦成一次裡程碑式的會議。
肖連兵:“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是將於明年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主題,表達了人類對未來的美好希望。這是各方交流生物多樣性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的重要機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經濟發展要與社會、自然相協調。保護自然環境不僅體現在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中,中國政府還特別強調在“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由此可見,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您對中國的新發展理念如何看?
蘭博蒂尼:全球正面臨著氣候變暖和生物多樣性衰退的嚴峻態勢。我們必須由傳統工業化發展方式轉向更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更具競爭力的綠色發展方式,在“一個地球界限”內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滿足持續增長的世界人口的需求。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於對汙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投資,還包括由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創新、綠色金融等共同構成的綠色經濟體系蘊含的巨大動能。中國提出的新發展理念體現了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共識。
中國過去4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無論是在經濟增長、城鎮化率、減貧,還是在人均壽命、教育水平、生活質量等方面,中國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持續上升。
中國擁有14億人口,城鄉、區域發展存在著不均衡。中國的綠色轉型探索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傢俱有借鑑意義。目前,中國正在制定“十四五”規劃,並將於明年開始實施。未來5年對於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2050年“美麗中國”目標都至關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通過各種渠道遞交了有關“十四五”規劃的建議,包括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範圍內設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指標,增加生態環保類約束性指標,將自然資源資產、生物多樣性相關要素納入政府績效考核,以及加強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的銜接等。
面對自然環境風險,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肖連兵:中國宣佈已提前完成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和設立自然保護區相關目標。眾所周知,中國這些年來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切實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環境相關條約義務。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家園。在共同的環境下,人類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對此您有什麼見解?
蘭博蒂尼: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等自然環境風險是全人類共同的挑戰。面對這一挑戰,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各國、各界需要精誠合作,才能在地球自然邊界約束下實現人類福祉。我們迫切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改革,為綠色轉型的創新和推廣提供相應的機制和政策環境。中國的實踐為世界提供了一些綠色轉型的可選項。希望中國繼續積極與其他國家和機構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全球綠色轉型。
中國不僅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計劃,還承諾將綠色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底色,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等促進“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所在國的可持續發展。就在2020年9月初,由中國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宣佈將不再為任何火電項目和涉煤項目投資。我們希望更多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作出相關的承諾,踐行綠色“一帶一路”理念。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設有辦事處或者開展項目,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秉持科學客觀、富有建設性的原則,推動開展綠色“一帶一路”等工作。
肖連兵:世界自然基金會是在什麼情況下成立的?成立後發揮了什麼作用?取得了什麼成果?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對公民進行保護自然和環境的教育?
蘭博蒂尼:世界自然基金會1961年成立於瑞士格朗,致力於遏止地球自然環境惡化,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受此感召,我年輕時就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志願者。自成立以來,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13000多個項目,資金近100億美元。2020年8月,由獨立第三方所做的調查顯示,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保持領先地位,蟬聯國際非政府組織有關排名的榜首。
2020年發生的森林大火、蝗災、新冠肺炎疫情都是自然發出的求救信號。我們要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長久以來,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無價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空氣、飲水、食物,以及氣候調節、水土保持、傳粉和病蟲害控制等。而我們對自然的過度索取破壞了自然,不僅大大增加了我們從自然獲取這些重要服務的成本,還讓我們在氣候變化、人畜共患病等挑戰面前更加脆弱。公眾,包括居住在城市裡的市民,需要認識到自然就在我們身邊,而自然保護是可以通過日常的改變來實現的,包括低碳出行、節約糧食、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關注產品的全產業鏈生態環境影響等。我們會繼續與企業、青年團體、社會組織等合作夥伴一道,發動公眾一起為自然發聲,為自然行動。
過去幾年,我每年都要來華參加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年會。2015-2018年的年會都是當年深秋或初冬在北京舉行。那時氣溫下降,城市開始集中供暖,北京容易發生霧霾天氣。而現在,幾乎同樣的季節裡,我在北京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藍天,北京更加美麗。這種變化發生之快,令我印象深刻。我希望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之後再度訪問中國,與老朋友相見,到自然保護一線瞭解更多的變化。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3日 1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中國為世界提供了綠色轉型方案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