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
12月20日在武漢光谷舉行
本次大會落戶武漢
旨在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
醫務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
致以崇高敬意
從“一鳴驚人”到“享譽國際”
在推動生命醫學創新發展的道路上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一直在砥礪奮進
被譽為“中國版”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由50位青年科學家共同發起的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青年科學家聯盟”
正式啟動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武漢隆重召開。
十三位科學家分獲三大獎項
12月20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隆重揭曉。
13位中外科學家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成果和突出貢獻摘得“國際合作獎”“成就獎”和“創新突破獎”三項大獎。
Robert C. Gallo院士講述獲獎感受。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馬裡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所長羅伯特·加羅博士(Robert C. Gallo)獲“國際合作獎”。
他是傑出科學家,在傳染病、腫瘤等醫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開創性研究成果,不僅開拓了人類對於病毒學和免疫學的認識,還極大地推動了病毒感染及癌症的診斷和防治領域的發展,同時也為推動中美科研合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徐冠華院士、高福院士上臺,為“中源協和生命醫學成就獎”的兩位獲獎者頒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田志剛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獲“成就獎”。
過去30年,田志剛院士在免疫治療與NK細胞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系統的、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發現。王擁軍教授則長期致力於腦血管病的臨床診療和科學研究,首創腦血管病治療的CHANCE新方法,突破了國際指南禁區,成為此類腦血管病治療的國際最高標準。
10位青年科學家榮獲創新突破獎。
10位“創新突破獎”獲獎青年科學家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畢玉海、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郭國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劉軍、江南大學教授馬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石磊、復旦大學教授王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肖俊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研究員嚴傑、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平,他們因各自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取得的突破性創新成果而獲獎。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青年科學家聯盟”
正式啟動
創始於2016年9月的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由中國科學院大學與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旨在獎勵在醫學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國內外傑出科學家、學者及有潛力的青年人才。
青年科學家成為主角,可以說是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最大的特點之一。據統計,截至目前,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已經成功舉辦五屆,共計66位中外科學家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貢獻獲獎,其中有50位青年學者,他們是我國生命醫學事業的中堅力量,也是中國生命醫學蓬勃發展的希望。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第二屆獲獎者程功研究員,本屆“創新突破獎”的10位獲獎者,作為青年科學家代表上臺,共同啟動“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青年科學家聯盟”。
12月20日,由這50位青年科學家共同發起的“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青年科學家聯盟”正式啟動。未來將形成行業青年科學家資源中心,建立生命醫學創新人才網絡,廣泛挖掘合作機會,切實助力科研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作貢獻,惠及更多人的健康。
院士專家共論生物醫學研究發展新方向
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包括幹細胞技術在內的生命科學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突顯出了生命醫學技術進步與產業創新對增進民眾福祉的重要意義。
本屆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國家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王福生、劉以訓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等多位院士和專家齊聚一堂,結合先進抗疫技術成果與當前疫情防控最新情況,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中國生物醫學研究發展新方向”,一起用科學的力量推動生命科學創新與發展。
本屆大會,還舉辦了精彩的圓桌論壇和高端主題沙龍。專家院士聯合青年科學家,圍繞後疫情時代中國生物醫學研究發展新方向究竟會走向何方等前沿熱點話題和先鋒科技研究成果等展開討論。
武漢廣播電視臺出品
融媒體記者:李小雪 胡嵐濤
部分來源:長江日
來源:武漢廣播電視臺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中國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漢頒發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