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長江裡的特有物種不止白鱀豚、長江白鱘、中華鱘、長江鱘和江豚,還有許多魚類都岌岌可危。
12月10日,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11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開展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過程中,於長江宜昌江段發現1尾䲘(guǎn)。這是科研人員繼2017年6月在洪湖江段發現1尾䲘後,再次發現䲘。“也是僅僅一條”,相關科研人員介紹稱。
2020年11月於宜昌發現的䲘
䲘(Ochetobius elongatus)俗稱刁子、麥稈刁,隸屬於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雅羅魚亞科(Leuciscinae),䲘屬(Ochetobius),曾廣泛分佈於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
䲘為肉食性魚類,以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捕食一些小型魚類;最大個體可達10 kg以上;性成熟最小年齡為3齡;具有江湖洄遊特性,在生殖季節溯江而上到幹流急流中繁殖,產漂流性卵,每年7-9月進入沿江湖泊育肥,歷史上可在長江中遊一些通江湖泊中形成漁汛,為重要的經濟魚類。
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江湖阻隔及棲息地生境退化,䲘在多個歷史分佈區絕跡(僅鄱陽湖和贛江有零星樣本採集,非公開報道),先後被湖北、湖南等地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長江水系共分佈有魚類435種。根據2017—2019年連續3年的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發現,歷史上有分佈但未採集到的魚類有130種。另有不少魚類種群過小,只在個別調查站點偶爾發現。值得欣喜的是,隨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的推進落實,在2020年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中,部分江段的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較2019年有所增加。
科研監測調查
希望不是曇花一現,讓他們能長久繁衍下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FM93交通之聲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長江“神秘物種”重現,3年來首次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