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改名一刀切前,先談談什麼是文化

體育 足球報

改名一刀切前,先談談什麼是文化

記者段離評述1878年元旦,英國曼徹斯特一個鐵路工地上,工人們自發組建了一支足球隊,牛頓希斯LYR,牛頓希斯是工地所在的城鎮,而LYR就是他們所在鐵路公司——蘭開夏郡和約克郡鐵路公司的簡稱。

如果你對牛頓希斯LYR不熟悉,但它後來的名字,肯定知道,曼聯。

曼聯之前,這支球隊還醞釀過幾個名字:曼城,但這個名字已經被晚自己成立兩年的聖馬可堂隊佔有(1894年);曼徹斯特中心隊,被市政府工作人員否了,理由是球場位置那麼偏,也敢叫中心隊;曼切斯特凱爾特人,雖然時任老闆做過牧師,但蘇格蘭的凱爾特人怒了,最終,英足總認定“抄襲”,名字無效;至於1902年確定的曼聯,據說是曾效力於預備隊的路易斯·羅卡的建議。

整個改名過程,折騰了5年。

1992年6月,中國足協在北京西郊、八一體工大隊所在地紅山口開會,決定創辦職業聯賽,對於俱樂部,足協提出了4種形式(政府或體委興辦、體委為主企業協辦、企業為主體委協辦、企業或個人興辦),至於名稱,沒有要求。

職業化元年(1994年),甲A賽場上,除了山東泰山(後改為濟南泰山)是中性名,其他11支球隊,全部是地名+企業名,企業冠名,被視為“市場行為”,而這,在當時被視為是職業化的一個標誌。對了,當時的聯賽,叫“萬寶路甲A聯賽”。

也就是說,中國的聯賽,中國的俱樂部,就是在企業家甚至小老闆試探性投資的背景下誕生的,而且,從1994到2020,幾乎中國所有的俱樂部,都是地名+企業名。

20多年的歷史,不算長,但申花、國安、建業……早已深入人心,即使已消失的萬達(實德)、健力寶,也留在球迷的記憶深處。

但很多名字,將成為歷史。12月14日,足協召開“整改會”,要求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一刀切,只要和股東有關,一概不行。

足協主席陳戌源說,改名,是因為“我們需要長期穩定的地域俱樂部,培養更健康的俱樂部文化”。他同時還說,“不要總是FC,我相信我們足球是有文化的。”

陳戌源想改變的,應該是那些四處流浪、經常改名的“大篷車”隊,但現在,“一刀切”,禍及投資了那麼多年的投資人。

而且,陳戌源可能忘了,傳承,也是一種文化。

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都是獨特的,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足球文化,也是獨特的,可以學習,但不能複製。

改名一刀切前,先談談什麼是文化

從牛頓希斯LYR到曼聯,是傳承,從1902到2020,是傳承,這,是英國或者說英格蘭的足球文化,百年曆史;而中國的“職業”足球,不到30年,我們的基礎,我們的起點,就是地名+企業名。現在,企業名必須改,不管你贊助了多少年,都不行。

改名後,很可能遍地是陳主席不喜歡的“FC”,一夜間,中國的職業俱樂部名稱,回到了職業化前,這樣的場景,以前只能在全運會上才能看到,但以後,可能觸目皆是。

中超16支球隊中,只有兩個不需要改名,一個是已經中性化的大連人,一個是申花——現在這支球隊,和創始股東申花電器,早就沒有關係了。

所以說,陳戌源是幸福的,他自己說過,在上港收購東亞前,他一直都是申花球迷。

不幸福的,包括國安、建業、泰達等同樣擁有20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原因簡單,就是足協說的,和股東“有關”。

改名一刀切前,先談談什麼是文化

但事實上,經過了那麼多年,現在的國安、建業們,已經沒有人,把他們視為為企業代言的球隊,他們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個符號,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說起北京足球,人們談的是“工體”和“國安”,是“國安,永遠爭第一”,而不是“北京,永遠爭第一”。

胡葆森投資足球,是因為一時“衝動”,如果不是邁特(當時投資江蘇)聲稱要收購當時還叫鄭州搪瓷廠隊的河南隊,他可能不會出手,但一出手就是20多年,以至於有人戲稱,即使胡葆森賣掉俱樂部,可能球迷還是習慣把球隊叫做“建業”。

事實上,去年醞釀改名時,這些20年以上的老字號,足協是準備保留的,也就是說,他們也是認可傳承的,但一年過去,卻變成了一刀切,個別俱樂部據說還要抗爭,只是不知道,能否打動學生時代踢右邊鋒的陳主席。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改名一刀切前,先談談什麼是文化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