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父母雖然重視早期教育,但仍缺乏有效的陪伴。怎樣才是有效的陪伴?日前,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等主辦的在線“2020中國——新西蘭學前教育研討會”上,作為中方唯一的一線園長代表,中國福利會託兒所所長方玥分享了探索構建1—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家校共同體。
教師是準備環境、觀察和支持親子互動的主角,家長是開展親子互動的主角,嬰幼兒是探索活動的主角,這個共同體裡,希望學校與家庭擰成一股教育合力,有效陪伴孩子,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形成家長、學校、孩子三贏局面。
【放下手機俯下身來耐心傾聽】
“我們反思這些年來的早期教育實踐,訪談了教師與家長,最終發現最有效的陪伴就是讓孩子成為他/她自己。愛的根本是理解、瞭解孩子,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方玥說。
如何構建這個共同體?在她看來,環境是無聲的教育載體,創設豐富多元的環境,為親子互動提供載體。在為家長和孩子提供各種早期教育活動的同時,中福會託兒所也將給各種環境與材料賦予教育的意義,比如:運動環境“小山坡”,在外人看來可能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斜坡,但對於20個月的寶寶而言,他們看到這樣一個小山坡,就會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地爬上爬下。一些膽小的孩子也會受到同伴的影響,開始嘗試爬坡,家長更能在孩子運動時與其互動。
寶寶吃飯難,是很多家庭會遇到的問題。託兒所設計了富有安全感的就餐環境,尊重寶寶的用餐節奏,提供“大人一把勺子,寶寶一把勺子”的就餐模式,讓家長明白小勺子給寶寶,先讓他們自己吃飯,而大勺子則是在寶寶實在有困難的時候,再適當地幫助寶寶,讓寶寶建立成功感的同時,鼓勵寶寶自己選擇食物、獨立進餐。
對家長親子互動的指導,方玥認為,在現場及時溝通比較有效。在實踐過程中,她還總結了不少親子互動的有效策略,比如:告訴家長在親子活動中“無條件關注”,就是關掉手機,目光追隨孩子,全情投入。
方玥還希望,家長能俯下身來,耐心傾聽孩子的每個發現,告訴家長在親子活動的間隙鼓勵孩子同伴交往,提示家長要悅納孩子的成功與失敗,將欣賞的眼光投向孩子,提醒家長要用“幫助”代替“包辦”。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嘗試用語言鼓勵指導孩子,而不是剝奪孩子探索的權利。
【低齡遊戲如何在家遷移】
開設“父母課堂”,通過情境研讀思考,從而提升家長育兒水平。長期以來,中福會託兒所一直主張通過研讀、討論家長們親身經歷的一些寶寶成長故事,來解決家長育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這些“父母課堂”的素材來自家長,然後再以家長能夠理解的方式傳授給他們,深受家長喜愛。
每學期,託兒所會在健康飲食、衛生保健、入托銜接等方面開辦家長沙龍與講座,針對不同問題,召開小型個別化諮詢。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還會在微信群中帶領家長普及育兒知識,推薦優秀讀物,分享育兒經驗,幫助家長能更好地領悟低齡教養活動中各種教育行為的意義。
低齡教養遊戲在家庭中遷移,也相當重要。經過一段早教中心的學習,老師驚喜地發現,很多家長還能利用所學,舉一反三,在家庭中遷移。在早教中心開展的凳子游戲、室內玩球、開車遊戲,爸爸媽媽回家後,在家中利用書籍、水瓶、椅子、紙箱等各種生活中的物品拓展了凳子游戲。在學校觀察老師和寶寶一起玩球后,家長在家用水杯設置障礙增加難度,和寶寶一起玩球。學校的開車遊戲帶給家長靈感,家長利用家中的臉盆做成小車,帶著孩子做各種有創意的遊戲。
“從原來單純的早教轉換為早教指導,從原來只關注孩子到漸漸關注陪伴者,從做系統早教課程到嬰幼兒教養與家庭教育並舉,加強對家長科學育兒的指導,關注親子陪伴質量。”方玥說,這個過程中,教師提升了有效指導的能力、嬰幼兒獲得了多方位的學習和發展、陪伴者學習了科學育兒的理念和方法,教師、幼兒、陪伴者相輔相成、相伴成長。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寶寶吃飯難怎麼辦,怎樣才是有效陪伴?中福會託兒所所長分享家校共同體構建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