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戰爭年代,蒙陰縣煙莊村有6位十八九、二十剛出頭的姑娘或媳婦,她們出身苦寒,有的是童養媳,有的是逃荒戶的女兒,但她們英勇支前,為子弟兵送軍糧、做軍鞋、看護傷病員,置自己的生命於不顧。她們是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
“沂蒙六姐妹”始終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放在首位。據不完全統計,僅孟良崮戰役期間,“沂蒙六姐妹”就帶領全村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
沂蒙六姐妹
她們擁軍支前的行為極大地鼓舞了前方將士。陳毅元帥親切地命名她們為“沂蒙六姐妹”,並深情地說道,“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1947年6月10日,當時魯中軍區機關報《魯中大眾報》以《婦女支前擁軍樣樣好》為題,報道了這支模範群體。從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傳遍了整個沂蒙山區。遲浩田將軍曾題詞:“沂蒙六姐妹,擁軍情不忘”。
硝煙散盡,走進和平年代的“沂蒙六姐妹”一直沒有停止擁軍的腳步,她們南下北上,看望英模連隊,慰問搶險救災戰士,她們教育子孫後代都要“聽黨的話,跟著黨走。”
紀念雕塑
儘管“沂蒙六姐妹”已相繼辭世,但她們省吃儉用、捨己為國,愛軍擁軍、無私奉獻的精神正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她們的後人中,先後有11人入黨入伍報效祖國。
“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她們是不分晝夜、踴躍支前的“娘子軍”,她們是愛黨敬黨、無私奉獻的女英雄,“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正是沂蒙百姓與人民軍隊魚水情深的真實寫照。
如今,走進蒙陰縣煙莊村,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沂蒙六姐妹紀念館”,這裡是學習沂蒙精神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寶貴精神財富的“沂蒙精神”,正在齊魯大地上生根發芽、生生不息。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沂蒙精神│擁軍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