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抽陀螺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兩枚橄欖核,一紙同心圓,屏息之間瞄準、擲子,一擊即中,“哇喔!”一片喝彩聲傳來;裝飾飲料罐、餅乾罐,裝上一些重物頂在頭上,看誰能走得又快又穩;鐵鉤推鐵環,越障、穿圈,看誰的鐵環滾得最有技巧……今天,政立路第二小學迎來了首屆遊戲節,頂核子、頂罐子、摜結子、滾鐵環、挑邦邦、解九連環,師生玩轉中國傳統遊戲。
圖說:頂罐走
“怎麼加大難度?”“試試深蹲和轉圈。”“怎麼才能更穩?”“我用綠豆裝滿三分之二的罐子,不會太輕了飄,也不算太重頂不動。”四年級一班的練鈺茹發現頂罐子游戲竅門多,她還想出新的動作增加比賽難度,建議同學們切磋起來。
這些都來自政立路二小本的校本課程《中國傳統遊戲》,學校開發了40項遊戲,從去年開始覆蓋所有年級所有學生。“中國傳統遊戲能激發學生自主動手動腦,有益於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一些群體遊戲對於培養學生與人溝通、合作、互助、競爭,體驗成功或失敗,磨鍊學生的意志力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校長陸敏說。
圖說:滾鐵圈
有意思的是,課程開發者大多為90後教師,許多遊戲連他們也未曾在童年玩過。“‘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西漢才女卓文君的詩裡就提到過這個遊戲,它還出現在《紅樓夢》裡。”教九連環遊戲的青年教師周潔在備課的時候欣喜發現,這項傳統遊戲有很悠久的歷史。“九連環能鍛鍊手部靈巧度、耐心和邏輯思維,蘊含中國智慧,對孩子們來說仍然十分有吸引力。”周潔發現,一環又一環的挑戰激發了孩子們的潛能,孩子們比預想得更早完成遊戲“解鎖”。
滾鐵環、挑邦邦,諸嘉瑜老師和孩子們玩成一片。“我教授的大多是‘弄堂遊戲’,這類遊戲不需要太大的場地,沒有複雜的工具,無需約定,快樂無處不在。”要會教也要會玩,諸嘉瑜沒少琢磨技巧,但遊戲課程的魅力更在於孩子們自己的體驗,所以在政立路二小的遊戲課堂裡,孩子們也是小老師,在體驗中總結經驗,交流分享。
傳統遊戲是怎麼形成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玩好遊戲要掌握哪些技巧?如何面對輸與贏?如何與同伴相處?這些,都是這門特殊的遊戲課給孩子們帶來的思考。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小學5年玩會40款中國傳統遊戲 政立路二小開發了一門“玩”課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