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上客
為了一碗紅菜湯,烏克蘭和俄羅斯再起紛爭。起因是一名烏克蘭廚師——葉夫根·克洛波堅科。這哥們年紀不算大——33歲,卻想著為國爭遺產。12月10日,他端著一鍋紅菜湯跑到烏克蘭文化部,稱希望烏克蘭該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紅菜湯列為烏克蘭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克蘭紅菜湯
烏克蘭文化部竟然也答應了克洛波堅科的要求,稱明年3月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請,正式為紅菜湯“正名”。這事兒傳到俄羅斯人的耳朵裡,當然不幹了。俄外交部表示:“紅菜湯是俄羅斯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菜式之一,是傳統菜餚的標誌。”海叔感覺,俄羅斯那意思很直接,紅菜湯並非烏克蘭一家的遺產,憑什麼烏克蘭拿去申遺,還不向俄羅斯打一聲招呼?
美國駐韓大使哈裡斯摻和中韓“泡菜辯論”
在烏克蘭與俄羅斯為了碗紅菜湯紛爭的時候,在東亞,竟然有美國人摻和起韓國與中國的“泡菜辯論”。從中,倒是又看出一點蹊蹺……
01
紅菜湯是不是烏克蘭的傳統食品?當然是。烏克蘭有沒有資格拿著紅菜湯去申遺?海叔認為,也沒問題。然而,俄羅斯的反對有沒有理由呢?當然有理由。換句話說,烏克蘭拿著紅菜湯去申遺,當真申得下來嗎?很難說!除了俄羅斯外交部發聲以外,俄羅斯駐美大使館也放話了:“紅菜湯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立陶宛等眾多國家的國民食品”。可見,俄羅斯也承認紅菜湯是烏克蘭的國民食品,但必須注意到——烏克蘭別一家端走大家的湯啊!
20世紀60年代蘇聯時期列寧格勒街頭即景
甚至有俄羅斯朋友稱,紅菜湯頂頂走紅的時期,是在斯大林時期。哦,那時候,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立陶宛等,還都是蘇聯的組成部分。當年的蘇聯為了實現集體化,負責統管蘇聯糧食工作的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在斯大林的要求下打造了一套覆蓋全蘇的國菜體系。
網友復刻的俄羅斯版紅菜湯,沒有酸奶油和歐芹
在米高揚編撰的官方食譜《美味健康食品》裡,介紹紅菜湯時,編入兩種烹飪方式——一種是“肉、甜菜根、捲心菜、塊根類蔬菜、洋蔥、番茄醬、醋和糖”。這被如今的人們認為是偏俄羅斯的吃法。另一種是“肉、捲心菜、土豆、甜菜根、番茄醬、胡蘿蔔、歐洲防風草、洋蔥、培根、醋和大蔥”,並以酸奶油和切碎的歐芹作為裝飾。這被認為更為接近烏克蘭的版本,也是今日裡最流行紅菜湯。從食物起源的角度說,甚至也有一些俄羅斯人認可紅菜湯源於基輔。原因很簡單——古俄羅斯的中心就在基輔。俄羅斯許多人都認為自己家族的起源在如今的烏克蘭境內,對於小小一碗紅菜湯的起源,他們本沒有啥擔心的。值得俄羅斯人擔心的是——烏克蘭一直以來在去俄羅斯化。
季莫申科
譬如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原本她只會說俄羅斯語,不會說烏克蘭語。但為了拉攏選民,她突擊幾個月學習了烏克蘭語,之後凡是在公開場合,她全都使用烏克蘭語說話。語言如此,菜式也如此。40歲的烏克蘭民族學和歷史學學者奧廖娜·謝爾班稱,“把紅菜湯跟俄羅斯聯繫在一起是荒唐的”。紅菜湯問題上的俄羅斯之怒,大抵在此——憑什麼俄羅斯和紅菜湯沾上就是荒唐的?
02
烏克蘭和俄羅斯,自打蘇聯解體後,關係一直不和諧。2013年,基輔發生親西方的示威,隨後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東部的分裂分子,俄烏對抗加劇。特別是在俄羅斯聯邦委員會2014年3月批準“克裡米亞入俄條約”之後,烏克蘭更是感覺與俄羅斯結仇至深。直到最近,烏克蘭還在搗鼓希望俄羅斯退出克裡米亞的事。
基輔
然而,縱觀大歷史,在文化上,烏克蘭與俄羅斯兩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目前作為獨立國家的烏克蘭、俄羅斯,本身就是鄰國。特別是對烏克蘭來說,即使烏克蘭一而再、再而三地尋求與西方的聯繫,但無論如何,其東部一多半國境線與俄羅斯接壤,南部沿海更是與俄羅斯貼近。作為整體的烏克蘭,如果不想著處理好與俄羅斯的關係,那麼,這個國家總隱隱有一些危機之源存在著。如果烏克蘭真有政治家能敏銳意識到這一點,就不能一邊倒地投向西方,而該做好國內社會的彌合工作。
03
紅菜湯本來是很好的一道菜。特別是對生活在北方的人們來說,冬日裡呷一口,暖胃暖心,美滋滋。烏克蘭廚師季瑪·馬爾採尼克的觀點與葉夫根·克洛波堅科不太一樣。馬爾採尼克認為,紅菜湯的真正之美在於千變萬化。“有多少東歐老奶奶,就有多少種紅菜湯”,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烹飪秘方,有些人家加豆子,有些人家加一點點格瓦斯飲料,以抵消湯中的酸味,增加豐富的口感,還有些人家會就著黑麵包和烏克蘭生醃豬肉一起吃,既粗獷又暖心。
上海羅宋湯
馬爾採尼克的話,倒令人想起了上海的一道美味——羅宋湯。沒錯,這道湯與烏克蘭或者俄羅斯的紅菜湯有些淵源。“羅宋”,是早年洋涇浜英語對Russian的音譯。除了羅宋湯,老上海還有大羅宋牌、小羅宋牌,有羅宋帽。當然,海派的羅宋湯與烏克蘭、俄羅斯等版本的紅菜湯有所不同。譬如番茄要用油炒過,湯裡加切片的上海大紅腸。雖然不放酸奶油,但有的上海人家竟然還能往湯裡放大白兔奶糖。
紐約餐館裡賣的中式炒麵
有說法稱,意大利麵源自紐約黑幫,本身和意大利關係不大。至於在美國一些餐館裡賣的李鴻章燴菜、左宗棠雞之類,和菜名上的名人根本沒半毛錢關係!海叔最近也曾去過一家打著“老上海”幌子的餐飲店吃麵條,感覺那粗粗的麵條與老上海比較扁平的細麵條完全不搭界。怎麼說呢——世人對食物的地域化印象,有時候懷有各自對各個地方不同的情感與認知方式,而食物的文化屬性是流動的。當美國駐韓大使在一個視頻節目裡吹噓泡菜是“韓國獨有、享譽世界的食物”,想以此擠兌中國的時候,他其實不知道,近幾年來,無論是在中國的連雲港、煙臺,還是韓國的濟州、巨濟,包括日本的一些地方,民間各自主辦又互相聯動的徐福文化節,實際上正是在文化基因裡面尋找到了大家的共性所在。美味,是拿來分享的,而不是被當做武器!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烏克蘭、俄羅斯為一碗紅菜湯吵起來,至於嗎?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