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6點多就開始忙碌了。”一大早,在玉林城區東明菜市場瘦弟肉蛋店裡,只見兩三個工人已經在熱火朝天地忙碌著。店家告訴我,製作肉蛋選肉很關鍵,必須選用生宰的新鮮豬肉,並且是選取其裡脊肉部位。
將選好的精肉剔筋去膜,切成肉塊,再放入絞肉機,加入適量的水、鹽等,直至肉塊絞成肉漿。這一邊,手法嫻熟的工人正展示著秒出肉蛋的絕活,只見他們左手抓肉漿,稍用力一擠,讓肉漿從拇指與食指合成的圈圈中湧出,右手持湯匙迅速一刮,再放入盛著熱水的器皿裡,一顆拇指般大小,粉粉嫩嫩的肉蛋即呈現出來,漂浮在熱水面上。
“這水有多少度啊?”
“50度這樣,不能太燙,不然把肉蛋燙老了,肉質就沒有彈性了。”店家瘦弟說,肉蛋在熱水裡是慢慢浸熟的,且不能一次就燙熟,否則它會膨脹鬆軟,沒有彈性,吃起來也就不脆口了。
果然,在熱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原本粉紅的肉蛋開始慢慢變成了白色,一個個好似探著小腦袋般要急著出鍋。別急,這邊用濾篩一舀,一個個浸熟的柔軟滑脆肉蛋就起鍋了,肉蛋的製作也就大功告成啦。
B
“誰都知道手工捶打做出來的丸子,肯定比機器攪拌做出來的口感好,但現在量大了,需求多,人工和精力都跟不上了。”店家瘦弟告訴記者,如果純手工捶打肉漿的話,約40分鐘才能捶出3公斤左右的肉漿,而現在店裡一天的銷量就有八九十公斤。
“現在基本上沒有人用木槌捶肉了,都是用機器絞肉,我能做到的就是保證肉質新鮮,無添加劑。”談起做肉蛋,已經從事這行30多年的瘦弟頗有感觸,“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都是用木槌捶的,到了90年代就逐漸開始使用機器絞肉代替人工捶肉了。那時,我做的肉蛋大概賣3元1公斤,現在隨著物價的不斷攀升,我家的肉蛋賣到90元1公斤了。”
C
雖說現在已不用木槌捶肉了,但工具還是在的。在店裡,50多歲的瘦弟拿起工具,現場給我們展示了一下手工捶肉。只見他先將肉片置於平滑的青石板上,拿起用木槌,上下揮動,一邊捶,一邊翻動,反反覆覆。
瘦弟介紹,用木槌邊捶邊翻動,用力要均勻,快慢要適度,直至把肉片捶成肉漿,肉漿要以用手抓起放下,肉不粘手為度……整個過程確實辛苦又乏味。
如今,雖是省去了人工木槌捶肉這一步驟,用機器取而代之,但剔肉,擠肉蛋,燙肉蛋,每一道工序也都飽含著辛勤的勞作。那些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但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
關於我們
圖文采集:記者 黃雅維 廖源
排版:吳劍萍
責任編輯:蔣西河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30年老店,解鎖“不一樣”的肉蛋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