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丨李夢醒
通訊員丨黃蘇哲
11月6日,由廣東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主辦,陝西曆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藏博物館、青海省湟源縣古道博物館、海西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共同協辦的“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開幕。
唐蕃古道是1300多年前,從唐代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通往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的官道,被譽為溝通漢藏兩族人民友好聯繫的“黃金橋”,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幹線之一。古道全長3000餘公里,跨越陝西、甘肅、青海、西藏等地,是唐代以來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地的必經之路,是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宗教傳播、維繫民族情感與區域聯繫的紐帶。
伴隨著唐蕃古道的形成,唐蕃雙方通過政治上的聯姻、軍事的交相接觸,使者的往來,經濟貿易的互相滲透,文化風俗的彼此影響,對唐蕃關係的維繫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漢藏民族的發展融合奠定堅實基礎。如今,在原古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化交通,對藏區社會的發展以及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聯繫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展覽分為“古道緣起”“互通互鑑之路”“朝貢貿易之路”“文明交融之路”“古道延續”共五個部分,再現了唐蕃古道發軔、發展和繁榮的過程,見證著古道沿線不同民族的交往與融合。
本次展覽共展出青海、陝西、四川、甘肅、寧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共七個省區的172件/套精美文物,展品來源廣泛、類型豐富,涵蓋金銀器、絲毛織品、陶瓷器、木簡、文書、畫像磚、石器、銅器等多個類別,展現了藏南谷地土著文化、北方遊牧文化、中原漢文化、西亞文化、中亞文化等多元文明在唐蕃古道上的交流融合。展覽通過動畫、漫畫、觸屏展示、牆體投影、復原場景等展廳互動項目,營造沉浸式觀展體驗,帶領觀眾重走唐蕃古道,感受大唐氣象、體驗吐蕃古韻。
展覽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展期至2021年2月28日。
小貼士
廣東省博物館目前實行全員分時段預約參觀。請提前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入館門票。在預約時間段內,憑本人身份證(證件原件)、查驗“粵康碼”或“穗康碼”,佩戴口罩,經體溫檢測合格後方可進館。
搶先看!“唐蕃古道”展覽中有哪些寶貝?
彩繪泥塑打馬球俑
【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197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230號墓出土。
說明:馬上人物蓄八字短鬚,身著唐代流行的圓領緊身絳色長袍,頭戴幞頭,腳穿黑色皮靴。足踩馬蹬,騎一匹白色大馬飛奔,手臂揮杖,作打馬球狀。“馬球”又稱“波羅球”,源於波斯。馬球運動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見證,在唐代曾經風靡一時,還出現了專門的馬球場。“打馬球”經唐太宗提倡在長安盛行成風,後經我國先後傳至日本和朝鮮等國。該俑對於研究古代西域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及體育運動史等均具有重要價值。
胡人牽駝畫像磚
【漢—魏晉】青海省博物館藏
說明:2000年5月,在湟中縣魯沙爾鎮徐家寨村發現了一座魏晉墓,古墓中出土了八種不同圖案的畫像磚,其中四種圖案為青海省首次發現,胡人牽駝就是其中之一。據瞭解,胡人牽駝畫像磚當時位於墓室牆面的第三層。據考證,第三層的圖案反映了墓主人的生活場景。這說明在當時,牽駝貿易的胡人早已活躍於青海。魏晉南北朝時期,吐谷渾國和西域各國往來十分頻繁。在吐谷渾國,商人受到重視和尊敬,在政治上有比較高的地位。來吐谷渾從事商貿活動的西域和內地商人,均會受到優厚的待遇。所以,當時有來自中亞和西亞的波斯、安息、滑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商人,到東西方商貿集散中心吐谷渾展開貿易。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進了絲綢之路青海道的繁榮發展,也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文化特點。該畫像磚為魏晉時期磚室墓中一種帶有浮雕圖像的墓壁磚,由雕好的印模壓鑄而成。表明當時河湟地區燒製青磚的技術已相當嫻熟,墓葬建築藝術高超。
慕容威墓誌
【唐】寧夏博物館藏,197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下馬關唐墓出土
說明:墓誌近正方形,用黑灰色青石製成。墓誌記載了慕容威夫婦葬於公元758年,追述了慕容威的遠祖、祖父和父親。慕容威的曾祖父諾曷缽於公元639年,迎娶唐宗室女弘化公主為妻。祖父慕容忠為左領軍衛大將,其妻為隴西郡王女。父親是慕容宣徹,襲職為左領軍衛大將,娶唐朝世家大族博陵崔氏女為妻。慕容威本人“先拜左武衛郎將”,後“榮遷左領軍衛大將,仍充長樂州(今寧夏同心)遊擊副使”,卒於公元756年,妻子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的侄孫女,即武承嗣的孫女。
慕容氏原為古代鮮卑的一支,世居遼寧北部,公元635年歸附唐朝。公元672年,因吐蕃統治者繼續侵逼,唐將吐谷渾“徙於靈州界”,“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刺史,欲其安而樂也”。根據墓誌記載,慕容威在任長樂州遊擊副使時,深受當地人民的崇敬,這反映出唐王朝與鮮卑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實物佐證了唐朝實行與其他部族友好通婚的政策以加強民族團結的史實。慕容威墓誌銘也是吐谷渾慕容一支在唐代長期居住在今寧夏同心縣境內的珍貴物證。
青釉人首雞身俑
【唐】四川博物院藏,1978年萬縣駙馬公社出土
說明:此式明器或為觀風鳥的一種,多見於唐宋墓葬,被視為羽化昇仙的載體和引導墓主靈魂趨吉避凶的神物。觀風鳥是隋唐到南宋時期墓葬中的一種神煞明器,在墓葬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為保衛作用,保衛墓主亡靈不受侵擾;二為通過觀測風,來預示吉凶,使墓主人趨吉避凶;三為指引、引導作用,引導墓主人靈魂升入仙境,併為子孫帶來福壽。道教產生以後,經過道教思想的神化演繹,風更具有了某種神秘莫測能夠預示吉凶的力量。由此可見觀風鳥的“觀風”,應是墓葬中帶有道教色彩,觀望風以此預測吉凶的一種鳥形明器,具有護衛墓葬和引導墓主昇仙的作用。
該墓葬為唐初大將冉仁才與妻子的合葬墓。墓葬出土的器物大多是陶瓷制的隨葬俑,可以說件件神態生動,是唐代的陶瓷藝術珍品。本件是出土文物中的精品,雞身呈展翅欲飛狀,人頭上還有雞冠,如武士般威武,雄雞造型生動,體現了唐代巴蜀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情懷,將動物和人結合在一起,展現了唐代藝術品的超現實主義,是民窯燒製的精品,說明當時的燒造技術和工藝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銅鍍金聚蓮塔
【明永樂(公元1403-1424年)】,西藏博物館藏
說明:聚蓮塔是淨飯王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而在鹿野苑修建的一種佛塔,與和好塔、尊勝塔、菩提塔、吉祥多門塔、天降塔、涅槃塔等並稱為善逝八佛塔。其四層臺基為圓形疊層蓮花瓣。此件鎏金聚蓮塔製作規整精美,是按照迦毗(bǐ)羅衛窣(sū)堵坡(bō)樣式建造的四級四方寶塔,嚴格依藏式儀軌鑄造,自下而上依次為象徵地的須彌座,代表水的塔瓶,喻示風的華蓋以及體現空的剎頂,以日、月為飾。中間鑄刻蓮瓣,線條飽滿而有力,塔基束腰鏨刻四獅。塔上有“大明永樂年施”款,是明永樂年間宮廷鑄造的上等法器之一。
鞏縣窯白釉瓷壺
【唐】甘肅省博物館藏
說明:鞏縣窯是我國北方燒製白瓷的代表性窯場之一。考古發掘證明,鞏縣窯在北魏時期便已燒製白瓷,隋唐時期臻於成熟,所燒製的精細白瓷曾為朝廷貢品。這件瓷器釉色瑩潤,胎色潔白,造型渾圓飽滿,端莊豐盈,具有鮮明的唐代風格。據專家考證,這件白釉瓷壺應是弘化公主與吐谷渾國王慕容諾曷缽結婚時帶去的禮物,為唐代時期鞏縣窯燒製的瓷器。
本文責編丨蔣玉
統籌丨林若川 蔣玉
編輯丨莫群 李卓華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
《吾土吾鄉•相約最美村居》圖像作品徵集活動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精品展來粵!“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開幕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