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

文化 新民晚報

智者、賢者和愚者、不肖者都不能準確地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不僅是春秋時代的情況,也是後續時代的普遍情況。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此章之前一章是:“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文字與《論語》有異,但大意同。)之後一章是:“道其不行矣夫!”孔子慨嘆的都是中庸之道不行於世,而此章最為清晰,有具體分析。

世人若以智力劃分,有“知者”(知同智)和“愚者”。聰明人認識事物,考慮問題,全面周到,見解深刻,但有可能想過頭,陷入複雜之網而難以解脫。其中,多數人並不清楚真理多跨出一步即為謬誤的道理。笨人頭腦片面簡單,認識膚淺,常常想得不到位,達不到客觀真理的要求。也就是說,世人都不能實事求是,都不能恰如其分。所以,中庸之道不能在社會實踐中展現,不能在世上實行。

世人若以德行劃分,有“賢者”和“不肖者”。肖,相像、類似;不肖,指後人不像先人那樣出色,後泛指人之不賢。賢人有家園情懷,律己嚴格,做事追求完美且多多益善,但有可能用力過頭,做出一些無用功,甚至好心辦壞事。不賢之人自私自利,缺乏責任心,能不幹的就不幹,必須乾的也是耍滑偷懶,敷衍了事。如此這般,所有人做事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離,如射箭都不能正中靶心。因而,世間看不到中正智慧和能力的展現,即中庸之道不顯明。

智者、賢者過之,愚者、不肖者不及,而人們常常肯定和稱讚前者,否定和批判後者。單從做事的主觀願望來看,這種褒貶尚可理解;但從做事的客觀效果來看,褒貶卻不能成立,因二者均未能把事情做好。子貢曾請老師評價子張、子夏兩位師弟,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子張(顓孫師)志向遠大,較為激進;子夏(卜商)性格內斂,略顯懦弱。子貢又問是不是子張優秀一些,孔子回答“過猶不及”;過等同於不及,二者彼此彼此。

說任何話,辦任何事,都不能過,也不能不及,而要把握好適當的尺度、分寸。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庸之道就是認識和掌握關於事物“度”的學向與方法。李澤厚等學者對此有專門的研究和闡述。從古至今,對中庸之道的概括有幾種,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無過無不及”。

中庸之道不行、不明,原因在人。孔子最後作了一個通俗的比喻,每個人都要吃飯,但很少有人“知味”。顯然,孔子不是說人們吃不出酸甜苦辣鹹五味,而是說人們吃不出單純五味之上的妙味。以“味”喻“道”,悟道似知味。孔子在說領悟中庸之道很難,少有人做到。但是,話說回來,難又不難,就像每天吃飯那樣簡單,只要用心,假以時日,終可知味。古今學者均認為“庸”的一義為“常”,中庸之道是常理,普遍存在於生活的種種現象之中。後來的禪宗論道,留下數不勝數的絕妙公案。有一例說如何用功,答案就是“飢來吃飯,困來即眠”。禪宗公案遠比儒家警語玄奧,但兩者還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直指人心。

文中兩處“我知之矣”,足以說明作為思想家(亦是哲學家)的孔子睿智、清醒。智者、賢者和愚者、不肖者都不能準確地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不僅是春秋時代的情況,也是後續時代的普遍情況。所以說,“智者過之,愚者不及”的概括永遠適用。因而,中庸之道永恆。(白子超)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