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丨[英]喬恩·懷特
摘編丨安也
對於古希臘,我們更多的認知,往往來源於神話傳說。那些激盪人心的名字,那些瘋狂的諸神,都為古希臘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在古希臘的各個城邦中,當然也生活著大量在歷史中沒有留下多少故事,甚至沒有留下過任何姓名的普通民眾,他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
有別於以往聚焦亞歷山大大帝、荷馬、蘇格拉底等偉大人物功績的闡述視角,《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深入城邦中生活普通的古希臘人:他們做什麼工作,住在哪裡,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從最富裕的公民到最貧窮的奴隸,探究各個城邦的日常生活的情景;哲學家們的冥思、鴻篇史詩記錄、考古發現……閱讀這些重新拼湊的細節,可以為我們再現古希臘神話和真實歷史的方方面面。
以下內容節選自《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英]喬恩·懷特編著,於素芳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歷史常常聚焦於偉大人物的功績,古希臘歷史也不外乎這樣。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們著書立傳,筆下盡是亞歷山大大帝、荷馬和蘇格拉底。但是,在城邦中生活、死去的普通的古希臘人,從沒有領導過軍隊,沒有寫過一部史詩,或提出過新的哲學思想,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他們是做什麼的?住在哪裡?在那樣的時代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
支離破碎的文獻、記錄和考古證明給了我們答案。哲學家們的冥思常常說明瞭日常各種活動,而史詩則描述了各種人物的生活。考古學家們挖掘出了房子的根基,經過分析,瞭解到屋內曾經發生的事情。他們找到的物體同樣提供了蛛絲馬跡:裝飾用的花瓶呈現了屋內情景,扔掉的垃圾告訴我們作坊曾使用的工具。社會歷史學家把這些細節拼湊起來,從而再現了古希臘人從出生到進入墳墓的生活情況。
《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插圖。
古雅典比其他城邦留下的信息都多:雅典人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居民所接受的教育都多;這裡有大量的考古發現。斯巴達民眾文化水平低,這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對這座城邦瞭解得也不少。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發現,這座尚武好戰的城邦很吸引人。而別的城邦,信息則比較匱乏。亞歷山大大帝之前馬其頓的日常生活則被千年迷霧籠罩,讓我們無從瞭解。
社會是怎樣構成的?
重裝步兵排成一排,並肩站立,準備接受敵人的衝鋒。他們右手持矛準備刺敵,左手持盾,盾緊挽著盾,形成一堵長長的盾牆。單兵作戰時,持矛的士兵很容易被擊敗,但是一旦聯合起來,他們就形成了團結一致的堅固防線,變成了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方陣。
各個城邦的社會結構起源於戰場上的佈局。為了有效禦敵,需要大量的士兵組成方陣,並且保持隊形。如果士兵覺得自己是所守護城邦的一分子,那麼在戰場上就更有可能勇敢殺敵。古希臘的公民思想也因此誕生:如果每個人在戰場上都要加入方陣、參與戰鬥,那麼在城邦中他們也應該參與政事。
古希臘的經商者既有為主人幹活的奴隸,也有非常富裕的自由商人。《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插圖。
公民最嚴苛的義務是接受城邦召喚,加入方陣(多數城邦四年中有三年在打仗,公民受召參戰的頻率是很高的)。此外,他們還具有公民責任。他們必須參加501人的陪審團(人數之所以眾多,是為了防止陪審員收受賄賂),而且多數人還要參與500人的議會。依據職責,他們可以取得相應的報酬,但數目並不大,更多的是一種象徵。富裕的公民遇到緊急情況時需要納稅(如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並按要求支付特殊的費用,如戰船費,慶典活動以及新建體育館的費用等。公民們並不覺得這種贊助是一種負擔,常常爭先恐後,為國家提供最好的支援。
在古希臘,獲得公民身份成了一種理想,而公民身份僅限於完成軍事訓練的成年男性。城邦還有其他的居民,不過他們的社會地位因身份而不同。
雅典的外國人被稱為外邦人。這類人有義務服軍役,但沒有公民身份,不能參與選舉、擔任公職或擁有土地。不過,他們有權利參與司法程序。作為外邦人有諸多限制,但在公元前5世紀早期的波斯戰爭之後,雅典就接收了大批移民,比如往安全的地方出逃的愛奧尼亞人。按規定,外邦人每月要支付一德拉克馬(drachma)的人頭稅,否則就會被貶為奴隸。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外來人口持續增加。到公元前431年達到2萬人,大概佔到了雅典人口的十分之一。他們在數量上雖不佔優勢,卻在城邦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處於社會等級最底層的是奴隸,佔到雅典人口的四分之一。奴隸務工的作用在希臘社會不可小覷,它使公民有時間參與民主管理。蓄奴規模通常不大,因為買賣奴隸的利潤並不大。一個沒有技能的奴隸通常價格在200德拉克馬左右,或相當於一個工人日工資的200倍。有技能的奴隸價格是沒技能奴隸的三倍。而一個奴隸妓女轉手能賺3000德拉克馬。
女奴通常用來做家務、做飯或幹其他雜事。不過,她們常常遭到主人的虐待。男奴常常兼有自己的作坊,從事貿易,偶爾也能掙足夠的錢贖回自由,獲得外邦人身份。
圖為在拉夫裡翁銀礦幹活的奴隸。他們做的工作在古希臘有可能屬於最低等。《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插圖。
女性的地位通常比奴隸好不了多少,尤其是在雅典。女性無權參與政事,名下不能擁有財產,常常依附於丈夫、父親或其他男性親屬。她們多數時候待在家裡,進行編織或演奏樂曲。購物通常由奴隸來完成,女性走出家門的最好機會是打水。不過,在富裕家庭,打水也由奴隸來做。
只有在宗教方面,雅典女性才享有自主的機會。雅典城的保護神雅典娜(Athena)由女祭司侍奉,其他神靈祭拜的中心環節中也有女祭司參與。賽思摩佛羅斯節(Thesmophoria)用來紀念德墨忒爾(Demeter)和慶祝豐收,只有女性參加。還有春季酒神節用來紀念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氣氛尤為熱烈,女性可以離開市區,敞開飲酒,男人則通常要遠離慶祝中的女性。
居家生活是什麼樣子?
早期古希臘人的房子多為簡單的兩居室,帶開放式走廊和坡度較小的山牆。之後典型的神廟建築就是這種結構。然而,家庭住房很快發展成庭院住宅,可以容納人口眾多的大家庭。夫妻、小孩、老人、未婚子女以及家奴都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當然,奴隸的住處要麼截然分開,要麼另有房子。
女孩在家裡有獨立的生活空間。她們常常訂婚很早(大約在5歲的時候),等長到16歲左右的時候結婚。新郎通常在30歲左右。婚宴持續三天時間,會給處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宙斯的妻子兼婚姻女神赫拉(Hera)獻祭。在按儀式進行沐浴更衣之前,新娘會處理掉童年時期的玩具。前來迎娶的新郎也一樣。擺過宴席之後,新郎帶著新娘和新娘父親準備的嫁妝回家。
《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插圖。
然而,妻子的人身自由比在孃家強不了多少。她們大多數時候待在家裡做些零碎活,比如編織(在那時候只是一種家務,還遠說不上是一種生意)。她們多數時候待在樓上的女性專用房間(gynaikon rooms)裡,晚上也是,因為丈夫與妻子通常分開睡覺。
男人在家裡也有自己的房間,叫作男人專用房間(the andron)。白天,男人如果不做工或履行公民義務,可以在房間裡休息;晚上,可以在裡面玩樂。城邦裡很少有有組織的娛樂活動,因此,古希臘人會邀請親朋參加聚會(稱作“酒宴”,意思是在一起喝酒)。這是一種儀式感很強的習俗,從晚餐開始。
飯菜被清理走之後,人們會帶上花環,分享飲品。飲品只有白酒,因為古希臘人不喝啤酒。人們舉行奠酒祭神儀式,敬奉各路神靈。整個過程有著嚴格的規矩,以防局勢失控。不過,有證據表明,很多酒宴最終以爭吵或醉鬼狂歡終結。儘管女性禁止參加,但是常常會僱用女性吹笛手和舞者為娛樂助興,還會讓女奴敬酒。
男女分別有不同的生活空間,這是很奢侈的,窮人家根本做不到。窮人家只有一間房,用臨時的可移動的牆隔開。他們根本沒有地方舉行酒宴,因此常常走出家門,去酒吧喝酒。酒吧有的是簡單的街頭小攤,有的是房間眾多的樓房,裡面都供應食物、酒,還提供火把,以便飲酒者在沒有街燈的城市裡照路回家。
儘管男女無論白天黑夜都分處不同的房間,古希臘卻維持著很高的出生率。妻子一旦給丈夫生出一位男性繼承人,地位就會立馬提高。不過,意外或者不令人滿意的懷孕和生產非常普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希臘人採取一種非常殘暴的方法:殺死嬰兒。殺死小孩會被國法判為謀殺,受到懲罰,但是父親拒絕不如意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孩子有病,也可能是因為不想要,或僅僅是因為是個女孩)卻為社會所接受。
遇到這種情況,孩子就會被丟在城外,聽由天命。個別幸運的孩子會被人救走,被無子嗣的女人撫養成人,而多數孩子會死掉。在斯巴達,遺棄嬰孩甚至由國家出面組織:準備遺棄的嬰孩會被帶到一群長者面前,由他們而不是由父親來決定其命運。
魯多珀斯(Rhodopis)。《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插圖。
被救下來或符合父親意願的幸運男孩第一年會生活在女性房間裡。富有的家庭會僱用一位奶媽,而貧窮些的則由母親親自照料。幾乎所有家庭都會給孩子讀《伊索寓言》。男孩長到6歲,便進入又一個新的階段的教育。有出生就有死亡。如果家庭成員死了,料理後事的責任就落到活著的人身上。死者的屍身會在家裡停放三天。哀悼者不避眾人,撕扯衣服、頭髮,號啕大哭,拒絕進食。人們普遍認為這樣做可以安慰逝者。一直到葬禮結束,逝者將暫居於現世和下一世界之間。
孩子們如何接受教育?
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亞裡士多德認為,“教育源於痛苦,終於甜美。”多數古希臘城邦把教育看作幫助人們成為未來合格公民的途徑。不過,城邦在教育上起到的作用很小,教育的重任落在父母和私家教師身上。孩子長到18歲(此時已經成為青年人)時城邦開始介入,要求他們服兩年的兵役。
早期教育沒有統一的形式,通常是在家,由母親或奴隸擔任教育者。從6歲起,多數古希臘男孩會上三種不同的課程。他們要為這種特權付費,只不過費用很低,除去最為貧窮的家庭之外,所有人家都有能力讓孩子至少上幾年學。授課通常在教師的家裡進行,每個班級有10到20個男孩。來自富裕家庭的男孩通常有家奴(叫作paidagogos)負責接送和照顧日常。而除了家奴和老師之外,任何成年男性進入教室都被認為是違法的。
第一種課程教文法和基本知識。沒有課桌,學生坐在凳子上,用蠟板和用骨頭、金屬製成的筆寫字。等到有能力學習更長的作品時,男孩們開始學習荷馬史詩,並能夠成段背誦。第二種課程的老師是琴師,教音樂相關的知識,包括音樂、舞蹈、各種詩歌。多數男孩都學習演奏樂器,通常是七絃豎琴、長笛和管樂器。
最重要的是體育課,由體能訓練者來教授。學生在這裡學習各種運動,如摔跤、跑步、擲鐵餅和投槍。古希臘人普遍認為體能訓練很有必要,有益身體健康,改善體型。最為重要的是它令男孩們為服兵役做好了準備。因此,體育課老師是所有老師中收費最高的。
男孩和女孩都接受音樂和舞蹈教育,只不過女孩常常在家接受教育,而且不正規。《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插圖。
進入青少年時期以後,多數男孩的教育終止,開始學習經商。不過,富裕的家庭會繼續掏錢,讓孩子跟隨智者、四處講學的哲學家兼老師(從一個城鎮轉移到另一個城鎮,講授修辭技巧)學習。
對有抱負的古希臘年輕人來說,修辭技巧是一種重要的技能。能把話說好,影響議會和法庭是獲取權力的不二途徑。公元前392年,伊蘇克拉底(Isocrates)在雅典建立起一所永久性的修辭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這讓他積累起相當可觀的財富。
不過,並非所有的雅典人都認可伊蘇克拉底傳授的價值觀。有的雅典人指出其弊端,認為過於強調了修辭在教育體制中的作用。雅典作為民主城市,遇到重要決定,都要召開全體男性公民大會,通過投票進行表決。雅典曾被斯巴達佔領。很多雅典人把戰爭失敗歸因於教育:不是因為公民不懂得投什麼票,而是因為修辭技能讓某些人說服議會做出了錯誤的決定。隨著哲學在古希臘的發展,教育作為終身學習的思想開始出現。
《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插圖。
公元前387年之後,柏拉圖首次出訪意大利和西西裡島後返回,創辦了雅典學園(the Academy in Athens)。人們通常認為,這家學園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學。學園基本上是一個俱樂部,有興趣的人和有趣的人彙集一堂。學園不收取費用,也不向公眾開放,沒有正式的課程,師生之間也沒有明顯的區別。與伊蘇克拉底不同,柏拉圖不太注重修辭學,學生們可以學習數學,科學,辯證法以及政治。亞裡士多德曾是雅典學園的學生。他在學院學習了20年,然後才成為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並建立起自己的學校——呂克昂學園(the Lyceum)。
在古希臘,正規的教育對象僅限於男孩子。富人家的女孩子在家接受教育,老師通常由奴隸擔任,教女孩子讀書、寫字、吹長笛。只有在斯巴達,女孩子才可以接受正規教育。除了學習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斯巴達女孩還進行體能訓練,甚至學習跑步、摔跤和投擲。這一時期的人們認為,強壯的女性可以生出強壯的後代,還可能成為緊急時刻的最後一支防禦力量。
本文選自《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英]喬恩·懷特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張婷
導語校對丨李世輝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城邦中的普通古希臘人,究竟是如何生活的?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