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7日,2020年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在自家門外的花園接受了諾貝爾文學獎獎章,並發表獲獎感言。記者特邀世紀文景文學部李琬編輯為讀者翻譯了露易絲·格麗克的發言。
露易絲·格麗克的發言從童年時的詩歌創作比賽講起,“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大概是五六歲吧,我的腦子裡上演著一場競賽,一場能夠選出世界上最偉大詩作的比賽。有兩首詩進入了決選名單:威廉·布萊克的《小黑孩》和斯蒂芬·福斯特的《斯旺尼河》……這類為了榮耀和至高獎賞而開展的比賽,對我來說是十分自然的事;我啟蒙時期最早讀過的神話裡充滿了這類比賽。即使在我很小的時候,在我看來,世上最偉大的詩就是高級榮譽中最高級的那種。”
童年的故事只是此次演講的開頭,露易絲·格麗克想要談論的是對文學比賽和榮譽的思考。“對於幼年的我來說,發獎這件事卻非常重要。有一個人站在山巔,從很遠處就能看見,那是山上唯一引人注意的東西。站在下面一點點的人就看不見了。”露易絲·格麗克說,“隨著我長大,我不斷重讀一些詩人,而在他們的詩中,我自己曾作為被選中的聆聽者,扮演了重要角色。親密的,誘惑的,往往是幽暗的、秘密的。不是那些站在露天競技場上的詩人,不是那些自說自話的人。我喜歡這種協定,我喜歡這種感覺:一首詩說出的東西不僅必要,而且私密。”
對於這次獲得文學大獎,露易絲·格麗克有很與眾不同的體驗,在她看來,年少時自己頭腦中的詩歌競賽和公共的榮譽是兩回事,當這份榮譽降落的時候,起初是一種措手不及。“10月8日早上,我驚訝地感受到驚慌,光線太明亮了,聲勢也太浩大了。”
在演講中,她試圖表達作家、讀者與獎項之間的關係。“我們這些作家大概都渴望擁有許多讀者。然而,有些詩人不會追求在空間意義上抵達眾多讀者,如同坐滿的觀眾席那樣。他們設想中的擁有眾多讀者是指時間意義上的,是漸次發生的,許多讀者在時間流逝中到來,在未來出現,但這些讀者總是以某種深刻的方式,單獨地到來,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我相信,瑞典學院把這個獎頒給我,是想要獎勵那種親密的、私人的聲音,公開表達可能有時會增強、擴展這種聲音,但絕不會取代它。”
攝影/Daniel Ebersole
圖片來源/諾獎官網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2020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接受獎章並發表獲獎感言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