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記者從赤坎區文化館瞭解到:在今年公佈的湛江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由赤坎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推薦的傳統戲劇木偶戲(湛江木偶戲)項目上有4人入選。其中,有1人是木偶製作技藝傳承人,他就是餘興。
餘興向記者展示成品木偶。
成長>> 因看戲而迷上木偶,童年展露天賦
湛江木偶戲歷史悠久,它是融合表演、戲曲、雕刻藝術為一體的民間傳統藝術,一直活躍在雷州半島城鄉大地。在餘興師傅的家鄉——遂溪縣,就有很多“木偶世家”。據《遂溪縣誌》記載,遂溪界炮的李春田、楊柑的陳佑,他們都是從曾祖父一代起就從事木偶表演藝術,他們高超的木偶藝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國成立前,遂溪縣較有影響的木偶粵劇班有雙鳳儀、勝鳳儀、新長興等。1955年,廣東省曾選拔“勝鳳儀”木偶劇團演員李春田、李春章、李成覺等人,組成廣東省木偶藝術代表隊,參加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木偶藝術表演。在遂溪的其他鄉鎮,業餘木偶戲班的演出也盛演不衰。
餘興1958年出生於遂溪縣界炮鎮南坑村,父輩也是靠演木偶戲為生。他受到家庭的薰陶,從小就對木偶戲充滿了興趣。
“講起我與木偶戲及雕刻木偶的緣分,要從童年時我們村裡節慶時請來一班叫沈華興的木偶戲班。當時戲班演出一場《隋唐演義》之馬玉飛三探聚寶樓戲,扮演馬玉飛的木偶在戲班師傅熟練操縱下,經過重重機關並救下巡察大人,盜回尚方寶劍大印,演得太精彩了,從此愛上了木偶。”餘興回憶道,從此他就試著找來木頭先學習雕刻木偶,剛開始怎麼刻都不夠理想,“怎樣才把木偶刻好呢?我打定主意要先去學藝。當聽聞白雲坡村有位葉師傅雕刻的木偶很有名氣,於是我就去拜師。在師傅的指導下,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我才成功雕刻出各種各樣的木偶。”
餘興平時特別喜愛閱讀與木偶戲相關典故書項,在他幾十平方的小房間內,一個大書櫃堆滿了歷史故事書籍,有古典名著、古代白話小說、歷史人物傳奇、楊家將、三國故事、隋唐故事、包公奇案等,這些書籍都是木偶戲經常表演的劇目素材。
“這些劇目素材通過木偶藝人的改造,塑造出的歷史故事通俗易懂,人物平易近人,平民氣息濃厚,深受群眾喜愛。
餘興在製作木偶。
發展>> 與時俱進,木偶製作工藝用上了新工具
湛江木偶戲的傳承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木偶製作工藝的傳承。湛江木偶製作工序一般可分為以下幾步:挑選合適木材、將它細緻打磨、打坯、雕刻鏤空人物的五官、然後逐一細雕刻畫、繪製木偶面部表情、配上鬍鬚髮飾、彩繪、最後是裝置機關。
走進餘興家裡的木偶製作工作室,大大小小的木偶人物模型擺滿了房間,有成型或半成型的木偶頭像,每一個木偶人物都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在一旁角落的工具箱裡,也堆滿了鑿、刀具等製作工具,“製作木偶,選材很重要,白汁木又稱為劇木,在廣東雷州半島很常見。這種樹質細滑,木材細紋,一般來說,剛砍下來的白汁木雖然易雕刻但也易爆裂,而放置一年半載等它變成幹木後,木身變重,雕刻起來比較困難,但不易變形,就是這種不易變形的樹種,為製作木偶頭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講到雕刻木偶,最初使用的是手斧、手鋸、手鑽,雕刻刀,大小方鑿,一字銼刀,大小圓鑿等原始工具,操作起來非常困難。一個完整的木偶戲劇目,出場的人物角色較多,雕刻一套往往要做30多個男角色和20多個女角色,需要花費的時間很長。”餘興表示,特別難的是開面的大花面,二花面,紅面,黑麵,白麵,小花面有紅鼻,白鼻等。比如扮周喻的角色能口吐血,這是很有難度的。而大花面在舞臺上表演時,能達到口噴出火、吐霧氣等效果,需要很用心才能做成。
餘興感慨地說:“現在不同了,木偶製作工藝用上了電鋸、電鑽、電創、打磨機等工具,做起來相對以前要方便。技術提升方面,除了改進和增加各種形象的木偶頭像,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將木偶的頭、口、眼、手等改造得更加靈活,由死眼變活眼,能開能閉,而且還有活口、活頸,手會拿杯、巾及解紐扣等動作,生動逼真,大大豐富和提高了木偶表演藝術。”
全能>> 除了製作,他還是木偶表演藝術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製作,餘興還是木偶表演藝術人才,“在二十歲那年我加入了木偶戲班,請師傅教演舞木偶,十天後首次到安鋪鎮演出。初出茅廬的我,操作技藝和唱腔便獲得觀眾讚揚,也得到老一輩藝人的好評。
餘興認為,藝術沒有訣竅,也沒有捷徑好走,最重要的就是苦練基本功,木偶的生命在於幕後操作演員的一雙巧手,手巧才能演好木偶戲。為了提升木偶演藝技能,餘興經常請教老師,如何才能將每個不同角色操作自如,並能展示角色人物的表情、神態、人物性格等。他說,木偶戲最講究的是基本功,比演出人戲的基本功還辛苦,要練好木偶有三個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託舉功;另一個是手籤功,就是演員操控木偶兩隻手,根據故事情節,如何去做動作;第三個就是臺步功,將人體的基本功灌輸到木偶上面,使觀眾在下面看到木偶表演,彷彿和人一樣生動逼真。另外一個重要的是配唱,因為木偶是雕刻的,沒有人的面部那種豐富的表情,也沒有感情,不能想笑就笑,所以要靠演員的配唱,通過配唱的聲音來感染觀眾,唱出喜怒哀樂。
“當時自己唱木偶戲,每演一晚往往長達2—3個小時,非常辛苦。”在演出的同時,餘興還經常抽空到其他戲班去觀摩,虛心學習他們的長處。
展望>> 非遺進校園,傳承發展木偶戲藝術
由於時代變遷,社會轉型,文化產業呈現多元化,人們的審美觀念變化、特別是青年人娛樂取向轉變,以及視頻網絡時代觀眾劇減,木偶戲現在面臨很嚴峻的生存危機。因木偶戲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日漸趨少,很多劇團自身精品不多,老木偶藝人退下來,後備力量青黃不接,木偶藝人後代也不願繼承衣缽,社會上也難找人傳承,木偶戲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餘興從藝木偶戲表演及製作木偶超過四十年。他說:“我一直不斷地承接訂做木偶,後來年紀也大了,不在外邊演戲的時候,就在家中雕刻木偶,經常教兒子學習雕刻繪彩,有時間同戲友們交流戲臺上的演技。有時間還抽空到楊柑傳承基地,組織學員教他們基本功及唱腔等。”
“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將木偶的製作技藝好好地傳承下去。”在2017年廉江市營仔鎮成立木偶藝術交流會時,餘興受邀參加,共同商討木偶戲的前途和發展,並就木偶製作技藝進行藝術交流。當地政府也在遂溪縣界炮、楊柑、下六草潭、北坡、港門等地成立了木偶振興會,為更好地把木偶戲發揚光大傳承中華文化,在楊柑鎮設立了木偶戲的傳承基地,“有時,我也去那裡教木偶傳授技藝。作為非遺傳承人,繼承和發揚木偶戲的技藝,這是我的職責!”
2018年,餘興還在遂溪縣界炮鎮成立了新勝木偶劇團,開展木偶戲展演,“現在政府經常提倡非遺進校園,我覺得木偶劇團也要編和演貼近生活、貼近主題的新劇目,同時也要打造一些青少年兒童喜歡看的童話戲、神話戲、課本戲等劇目,故事情節、木偶人物一定要能吸引新生代才能達到效果,讓孩子們從小熱愛和參與木偶戲,使我們的木偶戲藝術事業傳承發展得更好。”(卓朝興)
來源:湛江日報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巧手雕木偶 匠心傳技藝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