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想上班的理由是什麼?起不了床?太冷了?還是對自己辦公環境的不滿?在經歷過今年上半年的居家辦公後,相信不少人還是希望到辦公環境中去工作。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人在辦公空間的度過的時間達到人一生的三分之一。辦公空間佔比如此之高,說明辦公空間對於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據華為中國政企大企業智慧園區首席專家趙博介紹,為了改善園區體驗,華為在2017年對自己園區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並將自身的數字化改造經驗對外輸出,將更智慧的辦公空間帶給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組織。12月29日,華為聯合華建數創舉辦了Σco時間線上沙龍,為大家揭開了智慧辦公的神秘面紗,以創新理念重新定義建築空間,以先進技術重新詮釋智慧體驗。
更智慧的辦公空間亟需升級改造
共享單車、網約車、社交網絡、智能工廠、智能海關、智能辦公園區……無處不在的智能已經將人類社會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徹底改變。對於企業而言,智能世界的到來能夠讓生產力得到充分地解放,從而幫助企業業務獲得增長。除了企業內部的ICT設備和OA等軟件需要數字化升級外,企業的辦公空間同樣需要升級。
趙博表示:“作為企業對外形象的窗口,不僅是企業、個人形成價值的平臺,更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承載體。”目前,企業辦公空間運營存在著科技與文化、經濟與綠色、健康與高效的衝突,企業空間的智慧化程度是企業園區是否能夠成為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和傳遞科技賦能的重要信號。
在目前的企業辦公空間和園區管理中,缺乏人、物、事、空間的數字化管理,是其典型的痛點。比如園區物業人員日益臃腫,人員工作效率卻無法感知;車位管理粗放,無法詳細管理車位情況;發生遺撒後衛生打掃不及時;辦公區燈光、空調需要人工手動開關……等等。以上種種問題表明,傳統辦公空間和園區亟需以人為本的思考角度,以智慧化運營來解決上述問題。
基於沃土數字平臺,打造未來辦公空間
針對傳統園區在運營中的種種弊端,華為中國政企地產園區解決方案總架構師王文婷認為,未來的辦公空間是融合人、機、物、事並且富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發展空間。怎麼理解這一概念?一方面,通過全面感知,實時獲取人、機、物、事的實時狀態和需求,並通過萬物互聯,實現數據融合實現業務協同創新,打造人機物事深度融合體。一方面,企業辦公園區應以人為本,實現綠色高效的園區運營,從而助力企業業務發展創新,打造可持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通過智慧化改造實現主動告警、自動調節和輔助決策,主動響應園區業務需求,並且系統能夠自學習、自適應、自進化,形成有機生命體。
要實現未來辦公空間,就需要融合新ICT技術。通過無處不在的聯接、融合共享的數據、無所不及的智能,幫助園區裡的使用者、運營者、管理者、決策者,分別實現他們各自的目標,提升在園區中的體驗。華為針對未來辦公空間有著“1-3-4-1”的藍圖規劃,該藍圖詳細架構如下:
“1”是“1個願景”,即“把數字世界帶入智慧園區,打造人性化高效辦公空間”;
“3”是“3個建設目標”,即“以人為本、綠色高效、業務增值”;
“4”是“4個基本特徵”,即“全面感知、泛在互聯、主動服務、智能進化”;
最後一個“1”代表“1個融合空間”,即通過聯接、邊緣計算、AI、雲計算等技術產生數字孿生讓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相融合。
華為基於數字沃土平臺,融合ICT技術,聯合生態夥伴共同打造智慧辦公解決方案。將監控、門禁、車位、照明、會議室……等終端通過4G/5G、Wi-Fi、物聯網協議、e-LTE等聯接至數字平臺。數字平臺融合了雲計算、人員服務、人工智能、融合通信、開發使能、公共服務、安全、運維、運營等,為業務應用提供堅實的底座。華為智慧辦公解決方案有以下六大特點:
第一,幫助園區系統從垂直走向水平,從孤立走向融合;
第二,通過數字孿生,統一了園區物模型和服務,使能萬物互聯、萬物智能;
第三,通過數據融合,實現數據全生命週期智能管理,消除數據孤島,讓數據“流得動、存得下、用得好”,助力客戶釋放數據價值;
第四,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讓數字平臺擁有訓練和推理雙重能力,形成技術閉環,幫助園區持續進化;
第五,雲邊協同,讓園區內的算力、效率、帶寬、時延之間達到最佳平衡,從而讓園區的運營成本和性能保持良好平衡;
第六,平臺擁有二次開發能力,支撐園區海量應用快速構建。
王文婷介紹道,作為擁有19.4萬員工、業務遍及17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華為自身也有數字化園區的需求。華為將自己園區打造成業界首個全數字化園區樣板,成為其他園區數字化建設參照的標杆。華為所有園區每年接待120萬人次的訪客,擁有7000餘會議室,辦公區面積860萬餘平方米,直接管理對象達到600萬餘。看著這些數字,如何進行園區管理的確讓人頭疼。
進行數字化升級後,華為園區的事件響應時間由7.5s降低至2s,周界誤報率降低90%。無論是訪客還是員工均可進行無感同行,5萬餘員工還實現了智慧考勤。在成本方面,安保人員整體優化15%,門禁成本下降了70%。改造後的園區,讓員工有效工作時間提升30%,直接促進了業務增長。
聯手合作夥伴共建智慧建築
智慧園區的打造離不開合作夥伴的支持,華為持續踐行“平臺+生態”戰略,與合作夥伴共同助力客戶成功。作為華為的合作夥伴,華建數創在智慧園區建設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華建數創智慧園區總監王歡為大家講解了“智慧企業總部樓宇解決方案”。
王歡表示:“智慧建築的建設是對國家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是建築行業融入數字中國的重要舉措,是未來建築更好服務企業活動的切實行動。”具體而言,智慧建築是以建築大腦為核心,以IoT為神經,以智能化機電系統為骨骼,將建築物建設為一個可感知有溫度的生命體,它是數字城市的基礎組成單元,是未來建築重要的發展方向。
要建設好智慧建築,需要滿足建築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建築使用者分為決策者、客戶夥伴、管理層、員工,建設者應以人為本,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切實提高智慧樓宇的應用效果和價值。智慧場景落地應用在體現智慧化的同時,更能帶來總部樓宇人文體驗的升級,運營經濟效益的提升。
華建數創秉承“企業孿生、數據驅動”的理念,實現以數字技術驅動管理轉型和業務升級的新型智慧生態模式。王歡表示:華建數創攜手華為共同打造了智慧企業總部樓宇解決方案,基於華為沃土數字平臺,建立企業大腦,基於企業數據平臺,高效組織企業生產運營,使得數據成為具有高利用率、高商業價值和多樣性的信息資產,使得企業具備自我生長、高效分析、精準配置、智慧決策的能力。
利用5G、IoT、BIM、GIS、AI、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華建數創將智慧建築的相關數據全面打通,將傳統的智能建築升級成科技賦能的智慧建築,打造新一代企業總部辦公大樓。
在軟件研發和應用集成服務方面,華建數創擁有高精尖的技術研發團隊,提供包括但不限於基於華為沃土數字平臺的開發能力。在數字平臺支持和實施服務上,華建數創擁有華為雲認證工程師、華為雲上雲諮詢及業務遷移能力、華為雲運維能力、平臺及中間件服務能力。此外,華建數創在培訓、實施交付、運維服務等方面也擁有較強的優勢。
在實踐方面,基於華為沃土數字平臺,華建數創將綠地外灘中心升級成科技賦能的智慧建築。打造綠地新一代科技辦公、科技住宅產品,使得綠地外灘中心項目成為中國第一個5G全覆蓋的6A級智慧金融中心。進行數字化升級後,綠地外灘中心突發故障率下降20%-35%,搶修時間下降20%-35%,能源成本下降5%-20%,人員工作效率提升30%-65%。
結語
作為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智慧建築和智慧園區的建設目前正在全國範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華為以自身園區為標杆,依託數字平臺,打造有機生命體,重新定義了智慧建築。通過無處不在的聯接、沃土數字平臺,打造出數字孿生融合空間,聯合智慧園區領域的諸多合作夥伴以先進的ICT技術,詮釋“企業辦公園區智慧+”的理念。
(7596511)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華為攜手華建數創打造智慧辦公標杆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