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張炯強) 昨天,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佈,涵蓋了工程製造、綠色環保和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十大科技成果中,4項工程製造領域成果分別是:土木工程學院周穎教授團隊研發的“帶剛度自適應特性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機械與土木交叉學科團隊簡小剛、王偉團隊研發的“封閉截面構件高強單邊連接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杜豫川教授團隊研發的“路面多維高頻檢測裝備和智能養護技術及應用”,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康琦教授團隊研發的“面向工業系統智能優化與決策的邊緣計算平臺”。3項綠色環保領域的成果分別是:戴曉虎教授團隊研發的“高濃度複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李風亭教授團隊研發的“工業廢酸資源處置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柴曉利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生物調控的水體原位生態修復技術”。還有3項科技成果屬於生物醫藥類成果,分別是:醫學院光醫學研究所、附屬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王秀麗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關鍵技術及轉化——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陳炳地副教授聯合劉中民教授和崔徵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醫學院、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粟波研究員團隊研發的“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同濟中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何翠微、長江三峽集團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石小強、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趙萍分別對入選的這三類科技成果作了現場點評。他們表示,這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非常好的應用前景,希望通過校企等多方共同努力,早日推動它們轉化落地。
每年,在同濟大學實驗室裡,都有一大批優秀的待轉化科學研究成果誕生。學校開展“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就是希望發現這些成果,並聯合專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儘快轉化落地,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同時,學校不斷完善全生命週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從成果創造、申請保護、評估運營、轉化實施、評價激勵全過程開展引導和推動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技成果提供項目孵化、投融資、知識產權等系列服務和資源支持。學校著力打造覆蓋到學院、科研基地平臺及科研團隊的科技成果轉化主動服務團隊,開展成果研究創造的前期服務,提高科技成果質量;提升成果評估運營工作,篩選出高質量科技成果,積極推介;加強轉化規劃和轉化孵化,催生產生產業化級別的成果轉化項目。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同濟大學發佈“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