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資訊 - 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每日實時更新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科技數碼 賢字輩的二

精準捕獲 引領返回器安全回家

此次嫦娥五號返回器將採用半彈道跳躍式,也就是俗稱的“打水漂”方式返回,再入大氣層速度快,捕獲難度大,測控系統能否精準跟蹤直接關係到搜索分隊能否找到返回器,我們一起走進其中的一個雷達站點去看一下。

總檯央視記者 王剛:這裡是內蒙古中部的著陸場區,這一次著陸場系統在著陸場區周邊設置了5個測控站點,那麼在我身後就是這次為了嫦娥五號返回所新增的一個雷達站點,這個雷達站點它可以在嫦娥五號返回的過程當中為北京提供更精確的數據判讀,從而北京可以計算出更準確的落點預報。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回收五號是著陸場系統迎接返回艙回收測控的最後一棒,他們的職責是從返回器出黑障區開始,實時向北京中心報告飛行數據。該測控點位雷達作用距離遠、捕獲速度快,在此次任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段某雷達站點負責人 程忠健:回收的時候是晚上,可能光學設備效果沒那麼好,雷達的話相當於充當了一個眼睛的角色,可以向中心提供一個精確的返回艙外彈道數據。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作為返回艙著陸前700公裡唯一的雷達測控分隊,程忠健和他的隊友要在出黑障前後不到30秒的時間內精準捕獲目標,並實時引導光學、USB設備進行高精度測量。進駐測控點以來,他們結合目標捕獲方案進行了近百次的模擬演練,確保任務時為北京飛控中心作出落點預報提供一個可靠的數據支撐。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段某雷達站點負責人 程忠健:中心可以利用咱們多臺的光學、雷達還有USB,多臺設備的一個數據實時掌握回收艙第二次黑障出來的時候,咱們整個回收艙的一個運行情況,還有整個的運行軌跡,第二個就是幫助咱們快速地對回收艙進行一個回收工作。

探訪著陸場區的光學觀測點

在距離著陸場測控陣地40多公裡的草原深處,有一個光學觀測點。這個觀測點在迎接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的過程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先進的大型光學實況記錄系統,可對可見光、紅外光進行遠距離探測和記錄,能夠直觀而生動地展示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的狀態。下面我們跟隨本臺記者一起去了解一下,目前他們的任務準備情況。

光學測控點位於阿木古郎草原深處,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活動測控站需要定期給這裡的16名科技人員進行物資補給。早上8點,記者跟隨補給車輛前往測控點,剛剛出發不久,就遭遇了突發狀況。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總檯央視記者 蘇洲: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大草原,我們目及範圍之內,已經全部被大雪覆蓋。剛才在行進途中,我們的車輛也被陷進了這個雪坑裡面,沒有辦法繼續行動,所以我們現在需要採取一些措施,能夠讓我們車輛出來,再繼續跟著我們科技人員的車輛繼續前行。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由於風大、雪厚,這個測控點在方圓30公裡範圍之內,沒有任何社會化保障,物資補給車每天送一次水,三天送一次菜,從而使科技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總檯央視記者 蘇洲: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四號陣地,這裡主要佈設光學設備,我們的工作人員由於距離大本營比較遠,所以他們的吃飯和住宿都是在這裡進行的,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大草原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不畏艱辛和挑戰,為嫦娥回家保駕護航。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記者瞭解到,這個光學測控點主要承擔嫦娥五號返回器目標出黑障後以及乘傘下降全過程的實況景像攝錄,並實時傳輸至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從而為嫦娥五號回家提供全過程、更直觀的參考。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活動測控站工程師 葉鵬:我們這套設備是一套一米口徑的光學經緯儀,它主要由四路光學傳感器組成,包括兩路可見光電視和兩路紅外電視,可以完成我們目標在返回過程中的可見光和紅外圖像的一個圖像攝錄。

由於此次嫦娥五號返回器是在夜間返回,光學設備捕獲難度更大,四路光學傳感器中,兩路可見光相機夜間無法使用,科技人員只能通過兩路紅外相機搜索和捕獲目標。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活動測控站測控技師 謝洪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專門進行了一個針對性的訓練,我們可以通過國際空間站,然後過航飛機,還有我們自己的無人機進行訓練。

據瞭解,測控站的科技人員還通過跟蹤飛鳥、信號彈等方式,訓練伺服操作手的反應度,從而提高穩定的捕獲能力。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活動測控站任務分隊支部書記 付磊:我們先後參加了北京中心組織的五次全系統的聯調,過程中充分驗證了我們的通信系統,我們的供配電系統以及我們的主要的這個光學實況記錄系統的性能,讓我們的這些參試的人員能夠更好地熟悉設備,熟悉性能,然後也能夠更好地完成好這個任務。

多次執行任務 從默默無聞到聲名赫赫

此次嫦娥五號返回器將攜帶月壤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四子王旗著陸場位於內蒙古中部的阿古木郎大草原。我國的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飛船,都在這個著陸場成功著陸。曾經默默無聞的四子王旗,也因為神舟飛船而變得聲名赫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總檯央視記者 蘇洲:這裡是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點41分,在太空中飛行了21個小時的神舟一號就降落在這片著陸場。二十多年來,這裡執行了從神一到神十一的全部著陸任務。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在我身後,就是我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五號的著陸點,航天英雄楊利偉就是在著陸場的這個位置出艙的。這裡地域開闊、空氣能見度高,有利於我們的工作人員對返回器的快速搜索與救援,因此此次嫦娥任務,也是選擇在四子王旗著陸場進行著陸。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紅格爾的阿木古郎草原也最終被選定為“神舟家園”。自此,一個個中國航天神話在這裡上演。

1999年11月21日,神舟一號飛船在太空飛行21小時後,成功在這裡著陸,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成功突破飛船回收技術的國家。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2001年1月16日,神舟二號, 2002年4月1日,神舟三號,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飛船返回艙相繼成功返回,為中國實施載人航天飛行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2003年10月16日,在繞地球飛行14圈後,神舟五號飛船成功著陸,航天員楊利偉自主出艙,這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旅程,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標誌著我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2005年10月17日,繞地球飛行5天共76圈後,神舟六號飛船成功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順利出艙,創造了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多人多天的歷史。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著陸,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出艙,創造了中國人在太空行走的歷史。

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號返回艙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安全返回祖國懷抱,這次任務是我國首次有女航天員參加的載人飛行任務,開展了我國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號飛船安全著陸,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健康出艙,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應用性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進一步鞏固了我國載人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安全著陸,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健康出艙,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從第二步到第三步的過程,為中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航天員長期駐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活動測控站高級工程師 魏永輝:我們著陸場,可以說是從九九年我們進入這個阿木古郎草原以來,已經成功地完成了11艘飛船,還有我們的嫦娥T1任務,還有我們的實踐十號任務,作為我們來說,還是很熱愛這個地方的,每次任務到著陸場,感覺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樣。

(總檯央視記者 王剛 蘇洲 孔祥鵬 李昀錫 王瑞林 常豔玲 魏傑 何馳 鄭偉傑)

(編輯 孫杉杉)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精準跟蹤 精準捕獲!引領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回家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