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表示,在長徵五號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辦法,識別和控制各類風險,可靠安全地完成了此次任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 中國網 圖
首先,可靠的產品是設計出來的。設計是源頭,如果設計上存在缺陷,靠後期的生產製造來彌補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工程技術人員在研製初期就進行了大量分析,還有精確的設計工作,進行了大量的仿真計算,以此吃透技術、摸透產品。
其次,可靠的產品是生產製造出來的。長徵五號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許多單機設備構成的,有一類產品稱之為關鍵件、重要件,它們如果在飛行過程中失效,直接影響任務的成敗,所以這類關鍵件是生產過程中重點控制的。
還有一類產品在生產成型之後,有些重要參數就不可檢、不可測了。所以針對這類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在可檢可測過程中,要逐項地檢測,並記住這些參數。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和辦法,採取一系列過程精細化質量控制,保證產品實現不降低其固有可靠性。
第三,可靠的產品是通過實踐不斷考核出來的。“因為嫦娥五號探測器有許多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在全面吃透技術過程中,確實有個過程,可能部分產品一開始我們並不能完全把握住,如果出現一些隱患或問題,按照技術問題規定的標準,只要把機理研究透了,採取相應的措施就能夠解決它。”楊保華表示,實際上,技術歸零和管理歸零“雙五條”標準,也是在幾十年工程實踐中總結和提煉的。
第四,充分的地面驗證也是航天保成功的有效措施。航天器在軌飛行中,由於存在天地的差異,差異的大小決定其風險性,差異越大,風險就越高。所以在地面要創造一切條件,模擬飛行器在軌飛行的各個過程,來驗證設計正確性。
嫦娥五號探測器除了天地差異之外,還有地月的差異,所以難度就更大,風險就更高了。因此,“我們在嫦娥五號研製過程中,除了常規的驗證天地差異、地面驗證之外,還有一系列針對地月差異的模擬試驗,比如我們在地面模擬1/6重力起飛綜合試驗,還有模擬月面的環境,鑽取採樣/表取採樣、樣品轉移的綜合試驗,這個試驗地面已經做了幾百次的模擬。”
此外還有模擬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制導、導航與控制全物理仿真試驗,零重力條件下模擬樣品的轉移試驗,在風洞裡面模擬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等等。這些試驗有效支撐了後續的飛行,本身試驗方案和試驗裝置研製,可能也會超過本身產品研製的難度。
第五,充分繼承也是保證航天高可靠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際上在嫦娥五號研製之初就確定了要充分繼承中國航天已有的技術和成熟的產品,比如嫦娥五號環月飛行,就是繼承了探月一期“繞”的技術,嫦娥五號軟著陸月面,就繼承了探月二期“落”的技術,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繼承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地球軌道交會對接的技術,當然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還是不同於地球軌道的,所以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在繼承中也有簡化,在繼承中也有創新。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天地差異地月差異致嫦娥五號任務難度更大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