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醫療領域的科技創新持續推進,並頻繁結出碩果。12月9日,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第二屆醫工結合科技創新大賽暨2020年科技成果推介會上,北京積水潭醫院與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骨科手術機器人”成果轉化協議。協議包括專利轉讓、建立智慧骨科研究基金及共建聯合實驗室,總轉化額達到1.023億元。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瞭解到,為加強醫藥創新和協同創新工作,明年本市將再遴選十家左右的醫療機構開展研究型病房建設,為醫藥健康協同創新提供支撐。
人工智能助力麻醉穿刺、全髖關節置換
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潘蘇彥表示,十三五期間,本市市屬醫院累計獲批科研項目5868項,在綜合績效評價的基礎上,2019年市醫院管理中心專門設立了市屬醫院科技創新專項績效,以全面增強市屬醫院科技創新功能、醫療服務水平和產業支撐能力。
“我們一直致力於構建學科-科研-人才-成果四位一體的市屬醫院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積水潭醫院‘醫工企’模式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通過專利轉讓、建立研發基金、共建聯合實驗室等方式,為青年醫生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此外,本市還有創新大賽,通過文化引領、價值塑造來推動科技創新工作。”潘蘇彥說。
今天下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在積水潭醫院看到,現場展示了多種醫工結合的創新成果。比如,一臺智能麻醉穿刺輔助機器人系統顯示了自己的高超能力。據積水潭醫院麻醉科醫師種磊介紹,這臺機器是根據臨床需求而開發的,以超聲作為實時的影像工具,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年輕醫生尋找目標神經,同時通過機器人手臂輔助醫生完成精準注射,使醫生更加關注麻醉本身,而非穿刺手法和技巧,“這臺機器有三個特點,看得清、扎得穩、找得準,從而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效率,減輕醫生負擔”,種磊說。
另一側,一臺“基於運動學與力學的個性化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系統”則讓全髖關節置換術更加精準高效。據瞭解,這種手術在我國每年行40-50萬例,假體位置不良是手術失敗的首要原因(約佔25%)。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醫師唐浩表示,這個項目基於患者的骨盆姿態數據,通過採用運動學-動力學安全邊界算法,對假體位置進行個性化規劃,指導醫生採用手術機器人技術精準植入假體,可以提高手術的臨床療效,更是引領了人工髖關節置換進入精準化、智能化、高性能時代。
此外,現場還展示了多個項目,比如骨盆骨折微創復位手術機器人系統、ABM髖關節翻修系統等,均體現了積水潭醫院醫工結合的最新成果。
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劉曉光表示,積水潭醫院以田偉院士研發團隊為主導的智能骨科手術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今年,積水潭醫院成為科技部首批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單位,醫院將以此為契機,積極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不斷激發廣大醫務人員的創新活力。
隨後,北京積水潭醫院舉辦了第二屆醫工結合科技創新大賽決賽,經過初賽共有12個項目進入決賽。12個項目涉及手術機器人、3D打印技術、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骨科高值耗材等領域的多個醫工企研發團隊,充分展示了積水潭醫院近期具有轉化前景的科研成果。
北京積水潭醫院黨委書記李玉梅表示,在北京市醫管中心的領導下,醫院黨委和領導班子高度重視並達成共識,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堅持以“高質量創新發展”為導向,以臨床需求為引導,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積極開展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落實科技創新各項重點任務,為北京和全國的科技創新事業做出努力。
明年將再遴選10家左右的醫療機構建設研究型病房
為了加強醫藥創新和協同創新工作,去年本市出臺了《北京市關於加強研究型病房建設的意見》,在全市首批遴選了10家醫院開展示範性的研究型病房建設,帶動了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科技創新的良好風氣。“2021年全市還將再遴選一批研究型病房,屆時將為醫藥健康協同創新,包括為新藥、新的醫療器械、新的診療技術、診療指南規範等提供支撐。第二批的數量預計是10家,可能會有更多醫院入選。”潘蘇彥透露。
在激發創新方面,本市提供了多種舉措激勵醫務人員創新開展醫工結合工作。潘蘇彥介紹,首先,在組織領導方面,本市明確醫療衛生機構是醫學科技創新的主體,要求醫院黨政主要負責人負責醫院的創新工作;其次,持續開展研究型病房建設;第三,搭建學科、人才、項目、轉化等方面的平臺;第四,在對醫院的績效評價上,採用多維度的方式進行考核,建立了專項的績效考核,還提高了科技創新的權重,從原來的12%提到了目前的15%,今後還要逐年提高,預計將達20%。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轉載請超鏈接註明:頭條資訊 » 碩果累累!北京積水潭醫院舉辦2020年科技成果推介會
免責聲明 :非本網註明原創的信息,皆為程序自動獲取互聯網,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此頁面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給站長發送郵件,並提供相關證明(版權證明、身份證正反面、侵權鏈接),站長將在收到郵件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