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旅行就是寻找差异。
如果你也同意这个观点,那么选择这条线路自驾游就意味着,你希望在越来越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增加一些过往的记忆。
这种记忆或许来自于建筑本身,或许来自于一种生活方式,也或许是建筑、饮食、口音等细节共同构成的。
总之,当车行至个叫斋堂镇的区域,你离这种记忆就不是太远了。
京西古道
灵水村、黄岭西、双石头、爨底下和柏峪都集中在“京西古道”上,这条古道会合于黄草梁再往西北出京城。
广义上,妙峰山、潭柘寺也都在这条古道上,不过是从这条古商道分支出来的上香古道而已。
既是古道,便会有古村被保留下来,因为工业文明一次次绕过它们,这些地方便成了被时代遗忘的角落。
这种感觉在车行至塔岭路一带时越来越强烈,眼前的村落极少有被马赛克装饰过的房屋,传统手法建造的老屋有着令人感动的温暖,村ロ屋檐下坐着三五成群的闲聊着的村民,让人回想起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左邻右舍的温情。
与汽车擦肩而过的是悠悠前行的耕牛或者马匹,时间突然就慢了下来,心情也不由得静了下来。
这条已没有商贾往来的繁华的古道上,如今往来最多的是从城里来的游人,因为他们早就从各种媒体上熟知了爨底下、灵水村,热爱户外运动的,还知道黄草梁。
爨底下村
爨底下大概更早于京西古道,所以,读懂“爨”(cuàn)字就等于开启了这条古道的一道大门,尽管爨底下仅仅是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驿站。
爨原为姓氏,现在云南北部仍延续有此姓,后发展为氏族,与当地民族融合,曾有过较大势力,所以这个字对于北方人而言生疏了不少。
爨底下村名的来历却是与地名有关,爨头实为一个关隘,“爨里安口”对于京城的安全至关重要。
有意思的是,《说文解字》里对于爨的解释都与生火做饭有关,而爨底下的村民都姓韩(谐音寒),有了火便就温暖了。
不论“爨”字在历史上如何的演化,至今被沿用下来,成了简化汉字里笔画第二多的字,许多人也是从爨底下这个地名记住了它的读音。
其实,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对这个笔画复杂的汉字的兴趣远不及这座状似元宝的古村落,以及村里留下来的许多可以勾起我们关于过去回忆的细节。
一条标语、一盘石磨、一座古庙、一栋老宅……走在其间时间像是倒流,人也有些恍然。
如果有充裕的时间,继续往北走,经过天然形成的一线天,到了柏峪,登上黄草梁,在寂静的夜晚,或许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风啸马嘶、商贾驼铃。
因为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爨底下,难免惊扰和改变了许多原有的风貌。
灵水村
离爨底下并不算太远的灵水村更多地保有耕读人家的气韵,那种终日面对青山绿水,听着鸟鸣闻着草香,由私塾祠堂家训来教授知识约束行为的时代才能陶冶出来的从容与淡泊。
灵水就是这样一个村子,这个出过22位举人的村子,规模稍大于爨底下,建村历史也更早,连村里的灵泉禅寺也是北京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一座寺院。
因为游人都绕过它,争相前往爨底下,反倒让灵水村更多了些醇厚的古意。
村口的老树、幽静的村巷、宁静的古寺都营造着古村的那份遗世独立的孤子。
后桑峪村
在离灵水不过3公里的后桑峪村则隐匿了另一处富有故事的建筑,一进到村子远远地就能看到哥特式的尖顶,那是一座始建于元朝的教堂,也是北京地区最早的教堂。
元朝也是一个有着开放胸襟的大时代,随着商人而来的传教士前来传教、行医,于是便有了这座当年元世祖都亲临弥撒的教堂。
明清两代更是加以扩建,成为北京一带的大教堂,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曾被征做抗日指挥部办公地,直至“十年动乱”被毁。
20世纪末オ又复建,新建的、高达21米的钟楼在这一带依然是一处显眼的建筑。更让这个村子有种特别的味道。
看了这么多的古村、老宅、古建筑,百花山和灵山大抵能让这条线路多些鸟语花香,一座是北京最高峰,冬去春来,草绿花红;另一座海拔也堪称第三,更有百花盛放的争奇斗艳。
走过了古道的厚重与沧桑,再看自然的绝美风光,身心便可暂离尘世的浮躁与喧嚣。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北京门头沟京西古道,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更让古村有种特别的味道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