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城被称为“宋代故城”和“明清古城”,这里面发映的是大名城址的重大迁移。“故城”也就是以前的城址,说的是宋代大名府,城址在大街镇双台村一带。现在我们看到的“老城”其实是在“明清古城”的城址基础上修缮建造的。今天我们一起去追寻关于“老城”的历史记忆。
宋代大名府,以大街、鱼营(即原御营)、双台三个村为中心,东门口、南门口、铁川口(即原铁窗口)、北门口是大名府故城的四个主要城门。今天的“老城”,原名艾家口镇。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原大名府城圮于水,乃迁移于此。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此城初建时为土城,周长九里,高三丈五尺,广二丈五尺,外有深四丈五尺,阔九丈的护城河。凡四门:东“体仁”,西“乐义”,南“崇礼”,北“端智”,门有瓮城,外各置桥。明成化八年(1472),知府熊祥在城门上建角楼,弘治年间(1488—1505),御史韩福、石禄相继将城墙加高加厚,并修葺女墙、警铺、角楼;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府姚汝循用国库银包修城墙,以石为基,基石五尺以上用砖砌,始成为坚固的城围。此城一直持续至1945年大名解放,为防止国民党军重新占领,始由群众拆除。2005年,县委县政府为打造“宋府明城”逐步恢复古城墙。
大名明清古城历史上一直是冀南政治、军事、文化、商贸中心。明、清时期,古城不仅是府县官署驻地,而且设过察院、直隶总督府、兵备道、大名镇总兵署、大名道台署等军政机关。在文化上,明正毫十五年(1520)建元城书院(今县前街),清康熙九年1670)建天雄书院(今县前街)道光五年(1825)建大名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建贵乡书院(今西街路北),光绪十六年(1890)建广晋书院(今道前街路北)。同时有过儒学(今五七小学)、府学(今南关)、县学(今县前街)。宣统元年(1909),还在道前街关帝庙内创建宣讲阅报所等。城内先后建有普照寺(明初建,在今大寺街)、临济寺(在城内西北角)、金佛寺(在今南关)、吕祖寺(在今道前街)、文庙(在今五七小学)等庵观寺庙多处,均以建筑宏伟精巧著称。历经战乱,多已先后废毁。
民国时期,除府、县官署外,并有河北省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常年有驻军镇守。民国9年(1920)后,天主教、耶稣教先后在城内建天主教堂、宣圣会、清洁会等,城内商业繁华。据民国23年(1934)《大名县志》载:“近年以来,城中商业之发达,有如朝暾初升,蒸蒸日上。南街有恒通洋货庄、复盛隆绸缎店等36家,北街有豫丰酒饭馆、晋丰茶叶庄等8家,张小街有隆泰昌洋布庄等5家,西大街有恒裕当店、德头粮行等14家,道前街有五百居香肠铺、雅圆澡堂等5家,东大街有恒聚号酱菜园、益源煤油公司等。教育事业“虽不普及,较胜往年”。民国12年(1923)7月,建直隶省立大名师范(后为河北省第七师范),民国13年(1924),建直隶省立大名女子师范(后为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大名府官立中学堂,民国5年(1916)改为直隶省立大名中学校(后为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学)。并有教会办四维中学、益大小学及县立第一、第二完全小学、女子完全小学等。日伪时期,古城遭到摧残,商业萧条,七师、五女师学校均遭破坏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名县党政机关集中在这座老城内办公。1980年后,因县委、县政府、汽车站等设在老城区以北的大名府路一带,为办公和交通方便,县直单位陆续从老城迁出,向北部、东部建设搬迁,形成“北扩东延”。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979年的12平方千米,增至30平方千米,城区道路、绿化、城市照明、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城区先后形成大名府路、天雄路、北京路、魏州路、阳平路、平安街、元城街、京府街、万大街、贵乡街、五得利街等主干道10余条,建成人民广场、崇德广场、文武广场、状元广场等10余个休闲广场,建成森林生态公园、五鹿公园、北湖公园、护城河公园等生态游玩场所,医院、学校、商场、银行、宾馆、饭店、住宅小区鳞次栉比,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极大改善。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话说大名(4)——城区发展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