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的波托西,外号“银都“,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银矿,鼎盛时期其产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一个有矿又有名的城市,波托西最重要的市民——旷工——却过着不为人知的异常艰难的生活。
告别副都苏克雷后,我们坐大巴前往波托西,全程3.5小时,票价仅20BS(玻利维亚货币和人民币几乎等值)。玻利维亚全国都是高原,11月份对于这一段的旅程来说已是寒冬,路上风雪交加,高寒凛冽,风光苍莽,自有一种让人忘言的气势。
波托西海拔近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之前,波托西还仅是一个小村落,它的命运转折点发生在1545年,那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波托西附近的里科山发现了一座“银山”——整个山体岩石都是银矿,并且矿石含银量高达40%!
发现宝藏的西班牙殖民者迅速建城并取名波托西,然后就开始大肆开矿挖银,据记载,顶峰时期波托西拥有6000多座炼银土炉,人口规模随之暴增,短短三年,本地居民便由最初的不足3000增至14000多人。
等到16-18世纪,波托西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矿产地,并拥有了全球最庞大的工业体系。在经济的刺激下,17世纪中叶,这个位于南美高原的小地方甚至一度赶超伦敦、巴黎、马德里等旧大陆大城市,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城。在18世纪末期,城内的街道甚至都是用银子铺就——那时,波托西就是财富本身。
银矿的开发为西班牙王国送去了巨额财富,一方面支撑着西班牙的海外扩张和贸易活动,另一方面也为在波托西驻守的西班牙人发展金银工艺、以及在当地推广同时期欧洲盛行的巴洛克艺术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根据估算,在西班牙殖民者抵达波托西的一个世纪之后,波托西建了近40座精美的教堂和各种古建筑。
鉴于波托西傲人的经济,1527年西班牙殖民总督弗朗西斯科·德·托莱多下令在此成立了玻利维亚的第一座造币厂波托西造币厂(Casa de la Moneda),金银钱币铸造业在此形成。如今,这里已成为波托西重要的历史博物馆和文献资料馆。
铸币厂位于城市的中心,紧邻共和国广场,当时铸币厂把铸造好的一部分钱币运往西班牙,另一部分则供当地居民使用。19世纪中期,随着银矿因过度开采而枯竭、银价下跌,波托西的经济每况愈下,铸币厂最终停产。现在,铸币厂成了博物馆,在近200间展厅里,展示着铸币厂的历史和钱币,还有铸造钱币和给钱币称重所用的工具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铸币方法。
成也财富,败也财富。波托西所有的辉煌和恐怖都与这种财富的代言人银子有关。
西方殖民者通过波托西银矿不仅挣了很多钱,他们又通过前扩大了对南美的侵略和控制,获得了更大的版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挖矿第一线的旷工却过着暗无天日甚至分分钟可能丧命的悲惨日子,殖民者的金山银山对旷工来说却是“地狱的入口”。
你可能会以为这样的存在早就已经被历史抛弃,但事实上,它依然存在,我们就跟着旷工亲自爬进了这样的地狱。
全副武装,去体验旷工的一天。
在当地一位女性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全副武装进入海拔3300米的银矿矿井。矿井里暗无天日,狭窄的巷道四通八达,仿佛怪兽的四肢,没有止境地伸向未知之地。
因为空间低矮,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弯腰前行,极端路段还需要像条壁虎一样趴在地上慢慢地爬过去。
这是旷工的保护神,每个旷工进入矿井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敬烟敬酒。
里面的空气几乎是凝滞的,对人类的呼吸系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再加上富含二氧化硫,以及3303米的海拔,呼吸困难,一个德国大叔差点当场就晕过去了。
而我们只是偶然到此的参观者,旷工们却将一生都交给了这个暗无天日的地方。
矿井里不仅没有光,地上还有很多积水,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遇到一个老矿工,向导建议我们将带来的古柯碱叶送给他——参观矿井需要支付100Bs的费用,额外的会被建议购买古柯碱叶子和可乐送给旷工,不买当然也没关系,但是鉴于旷工的生活状态,我们建议买。因为井下环境极其恶劣,每天嚼两大包古柯碱叶子和喝烈酒,是旷工们保持体力和精力的唯一途径。
我们参观的这个银矿已有471年历史,现在拥有1.5万矿工,平均工资600——1000Bs/周(玻利维亚货币和人民币几乎等值),根据矿石国际价格波动。看绝对人数好像还蛮多的,但事实上我们仅遇见几位,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矿井太大了,另一个是环境复杂没有灯光所以看不到人。
旷工的工作时间是早6点到11点,周一周六休息,有强制保险。
我们在现场遇采访了这位工人,他今年49岁,从13岁开始便在此工作,所以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持续了36年了,他说自己准备52岁退休,因为到那个时候,估计身体就撑不下去了。而之所以能够坚持40年暗无天日的日子,唯一的原因是工资相对其他职业高一些——玻利维亚平均月工资2000左右。
旷工大都有矽肺,所以,这里的男人们活到50岁便算高寿。据当地的寡妇协会统计,每月有14名女人丧偶成为寡妇。
矿工说,1985年前矿山归国有,井下通水通电,实行机械作业。1985年后改制,目前属于私人承包,为了节约成本,没电,工人采矿全靠手工,因为租用机械太贵。
我们告别旷工后,走了几步,回头再看他,已经几乎要隐在黑暗之中,只有头灯那一点点光,被浑浊的空气搅得晕晕的。他每天就这样独自作业敲打着矿石,日复一日,持续40年……
这就是让人类疯狂的银矿石
就是这样靠着矿工们一代复一代的辛勤劳动,据估计,从1545-1824年近300年间,波托西共开采了2.5万吨的白银。据地质学家测量,原4900米高的圆椎形的里科山高度竟下降了16米。从外表看来,里科山依然仍巍峨,实际上山体内部早已被8000多条坑道搞得千疮百孔。
波托西的银矿给西班牙殖民者带去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他们骄奢淫逸的物质基础,支撑了其近300年的辉煌,同时也吞噬了800万人的性命,被称为“地狱的入口”——为了开采银矿,西班牙殖民者强行征用大批土著居民做劳工,像奴隶一样进行奴役。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个说法:里科山输出的银矿,可以从波托西搭一座银桥跨越大西洋到达西班牙;而因为采矿死亡的印第安人,他们的骨头也可以搭一座桥从波多西到西班牙。
如今,因为银矿的衰竭,波托西几乎已经变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高原小城,曾经的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城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但你能否想到,就是这个远在南美的高原小城,却间接导致了中国明代的灭亡——明代是一个银本位的朝代,但中国又是一个缺银的国家。白银价格在中国和美洲之间存在巨大价差,导致国际资本套利活动,最终引起明代财政危机,然后就over了。
如今,在资源枯竭后,这座城市被无情地放弃了,但在这座城市里苟延残喘的人们还在用生命交换着更深处的矿藏。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世界遗产,白银占世界一半支撑西班牙300年辉煌,吞噬800万条人命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