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科学上来说,人类及其它生命本该是长生不老的,只是因为某种奇怪的神秘的原因,我们才不得不在几十年后就撒手人寰,抱憾而去?
可能绝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生老病死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怎么可能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就应该是长生不老的?
但这却是事实,我们可以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推知这一事实的存在。根据这个众多周知的理论,自然选择会导致适者生存的个体幸存下来,并将其优秀的基因遗传下去,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某种性状在促进繁殖的时候越有效,这种性状在选择的时候就越强,理论上生命体内应该产生一种可以防止老化的基因,一代代地遗传下去,从而让所有的生命都长生不老,永远不死。
这个推理可以说无懈可击,无论这种选择有多么不可能,所有生命都无限渴望的这种性状,却在几十亿年的演化历史中,无数生命都消失在这个星球上后,依然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能够得到,或至少未能遗传下来——这一句有语病,因为遗传下来这样的生物就长生不老了——所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很多人都习惯于思考生命为什么会死,却从来没人思考过生命为什么本该不死,但还是有科学家开始从这方面认真去思考了。演化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在1953年就提出了拮抗基因多效性(antagonistic pleiotropy)假设,认为自然选择让促进繁殖成功的基因更加丰富,但也在生命后期促进衰老,对长寿有负面影响。一个可以产生更多后代的基因会缩短生物的生命周期,明显对后代不利,却会被认为是好的选择。换言之,生命可以通过数量来弥补生存质量,在弱肉强食互相掠夺能量的生存竞争环境中,这种策略更加有效,可以保证更多父母基因的遗传,现代一些长寿的物种数量更少,更容易灭绝可能就是明确的证据。
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演化中,这些有利于繁殖、不利于长寿的基因突变就被积极地选择下来,而衰老的过程也会被永久写入到生命的DNA中。生命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本该长生不老的初衷,不得不屈服于求数量不求质量这种对个体明显不利的生存策略。不过,这个理论虽然从数学和现实世界都得到了证实,但在基因表现方面还缺乏实际的科学证据。
2017年德国美因茨分子生物学研究所(IMB)通过对蠕虫的研究,终于发现了这种基因,这就是决定细胞关键生存过程的自噬基因。这种基因可以促进年轻蠕虫的健康和适应性,但在生命后期却会推动蠕虫的衰老过程,研究人员仅对蠕虫0.05%的基因进行了检测,就发现了30个这种基因,这种基因因而在蠕虫体内可能是大量存在的。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关闭了这种基因,发现蠕虫的存活时间得到了明显延长。后来科学家们又在蠕虫的神经元中追踪到了长寿信号的来源,在关闭年老蠕虫神经元的自噬基因后,老蠕虫的寿命不但得到了延长,其整体健康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威廉姆斯的假设也由此得到了证实。生命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上天注定,相反,上天注定的是生命应该长生不老,只是在面对残酷的食物竞争中,生命不得不选择放弃不切实际的长寿机制,增加更多的后代数量,以传递自己的基因。毕竟理论上你再长寿,遇到一头狮子你就长寿不了了;相反,你要是生育了更多后代,即使遇到狮子你的基因也传递下去了。
理论到这里似乎就应该结束了,然而生命演化到智慧生命阶段,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改变了。因为我们已经不用再为食物而竞争了,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生命就不必再追求数量,而应该追求生存质量,回到生命存在的初衷了呢?
这是一个诱人的思考,至少从蠕虫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一个人年过半百,到了生命中途的时候,我们可以关闭自己的某些自噬基因,让自己衰老更慢,寿命延长。既然科学家们只在蠕虫的神经元中关闭一个自噬基因就能达到如此好的效果,如果继续研究下去,假以时日,我们人类是不是也可以获得比现在长久得多的生命了呢?
对人类来说,或许已经是时候长生不老了。
徐德文科学频道公众号:xudewen028,传播最新、最前沿、最有趣的科学,敬请关注。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人类是时候长生不老了!进化论无懈可击地表明:所有生命都不应该死亡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