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是不是真的很聪明?科学家一直都试图从实验中找到答案,其中最经典的当属让它们照镜子了。事实上,“照镜子”实验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至今,早已经成了认知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黑猩猩、红毛猩猩、大象以及海豚等动物,都在实验中表现出了识别出镜中自己的能力。虽然我们常说乌鸦很聪明,但是通过照镜子实验的鸦科成员并不是乌鸦,而是鸦科鹊属的喜鹊。
喜鹊和乌鸦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理解为人(人科人属)和黑猩猩(人科黑猩猩属)的关系,实验中,科学家首先将喜鹊的眼睛蒙起来,然后将一张黄色的小纸片贴在它颈部的羽毛上,确保喜鹊无法通过低头观察纸片黏贴的位置,随后解开眼罩,并将它放入一个有镜子的笼中,结果喜鹊一飞进去,看到镜中的自己后,就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把黄色的纸条弄掉,直到纸条掉落它才平静下来。
为了加以验证,科学家还将纸条换成了与喜鹊颈部毛色相同的黑色纸条,喜鹊依旧会努力蹭掉纸条;而如果将纸条黏上后,不让喜鹊照到镜子,喜鹊则对纸条的存在毫不在意。通过这个实验,研究者确定喜鹊拥有自我认知的能力。然而同样的测试放在乌鸦身上,并未成功。
说到这里,有人会疑惑“照镜子”实验是不是证明乌鸦没有喜鹊聪明?答案并非如此,乌鸦没有像喜鹊一样通过照镜子实验,只能说明它们在认知能力、同理心等方面的差别。有科学家曾为乌鸦正名,认为它们即便是认出了镜中的自己,也没有必要把黏在脖子上的纸片碰掉,因此不能简单地判定乌鸦智商的高低。与这个实验相比,人们其实更关注乌鸦的“智慧行为”,比如新喀鸦用工具觅食,渡鸦复杂的社会组织关系等等。
早在1996年,就有鸟类学家观察到了新喀鸦使用工具的行为,它们可以利用尖喙制作带有钩子的小木棍,再利用小木棍钓食树木缝隙中的昆虫、蚂蚁等等,而且新喀鸦制作工具的技能可以代代相传。不仅如此,在想要食用带壳的贝类、蜗牛时,新喀鸦还能将食物从高处扔下,以便摔碎硬壳,从而取食肉质。
渡鸦会审时度势,当需要合作捕猎的时候,它们会呼朋引伴,从而成功猎获食物,在“藏食”时,又会提高警惕,不光是仔细挑选隐蔽的藏食地点,还要留心不能被同类观察到,如果被看到,它们就会换个地点藏食,以免食物被其他鸟类偷走。同时,渡鸦会又时时刻刻关注其他渡鸦藏食的位置,伺机偷取。除此之外,渡鸦还是一夫一妻,一对渡鸦终生维持这种亲密关系,共同解决生存难题、抚养后代等等,这一点与人类十分近似。
虽然从脑容量上看,乌鸦其实并不占优势,只有大约14毫升,别说跟黑猩猩(400毫升)、智人(1300毫升)、大象(4000毫升)、鲸(9000毫升)比了,在鸟类中也远低于鸵鸟25毫升的脑容量;从大脑结构上看,鸟类缺乏与认知能力相关的大脑皮层。但是即便如此,它们还是在数亿年的演化中,具备了认知力、理解力、记忆力。
用工具、藏食物、人际关系等等都是乌鸦聪明的表现,究其原因,目前还只停留在猜测阶段,据推测很可能与它们大脑结构神经纤维的联系有关,因此虽然乌鸦和人类脑部发育的路径不同,但获得了与人类相似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其实,如果我们不习惯性的把动物的智慧与人类相比,那么就能发现像乌鸦这样的高智商动物不在少数,仅仅是鸟类,就足以让研究者发出“它们是长羽毛的猿”的感叹,整个鸟类家族中,除了乌鸦的高智商外,鹦鹉、鸽子、喜鹊等鸟类也都智慧超群。所以,或许我们需要转变一下思路,并非乌鸦(或其他动物)为什么那么聪明,而是各个物种迥异的生存之道,足以让人类啧啧称奇。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脑容量不到14毫升,智力却与黑猩猩相当,乌鸦为什么那么聪明?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