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再现神秘“刁子鱼”,专家称这是一种“鳤”鱼,3年来首次被发现。
长江“十年禁渔”制度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之后,转眼间一年快过去了。这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禁渔行动,那么长江的生态环境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好了,水生生物的数量是不是也越来越多了?
1、江豚观测次数、数量均有增加
江豚作为长江中的微笑天使,其种群数量的多寡,一直都是长江生态环境好坏的象征。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江豚的数量急剧减少,从1991年的2700多头,减少到2017年的1000头左右,数量已岌岌可危。
但从2020年1月份禁渔以来,各地观测到江豚的次数、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其中在长江镇江段,在最近的一次科考活动中,科考专家共观测到江豚12群次、共计38头次。之前难得一见的江豚,又频频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中。
江豚观测数量的增加,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2、长江又迎好消息,神秘鱼种3年来首次出现
江豚以鱼类为食,它们的频频出现,也预示着长江全面禁渔之后,没有了人为捕捞的影响,鱼群的密度增加了,这是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
除了江豚出现次数增加外,近期长江又迎来一个好消息,一个神秘的鱼种再次被人们发现。
据报道,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考人员,近日在长江宜昌段发现一种失踪多年的鱼种。
自2017年科考队在长江发现一条活体外,这种鱼是3年来首次在长江中捕获到。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称:这是一种名叫“鳤”的鱼!又称“刁子鱼”、“刁杆”、“麦秆刁”等。
“刁子鱼”身体圆滚细长,头部较尖,身体如梭。这种体型,看上去就是水体中游动迅速的掠食性鱼类。它们有江河洄游习性,每年的4—6月到江河流水中产漂流性卵,到了7—9月后,又进入湖泊中越冬。这种鱼以水生昆虫、小鱼小虾为食,一般体重在1斤左右,最大的也可达到20斤,肉质鲜美,曾经是长江中的主要经济鱼类。
野外环境中发现的“刁子鱼”,也称鳤鱼
但随着人为捕捞的加剧,这种鱼的数量迅速减少,如今已是难得一见。
“鳤”鱼和“鳡”鱼的外形十分相似,都是一种肉食性鱼类,可以说除了人类外,在自然水域中,“鳤”鱼几乎没有天敌,如今为何却到了濒危的程度?
鳡鱼,体型明显大于鳤鱼
不得不说,人类发明的流刺网以及电捕鱼等设备的威力实在太大,这种生活在水域中上层的鱼类,虽然以泳速快著称,但由于其体型并不像“鳡”鱼大,冲力也没有那么强,在遇到这类捕捞工具时,几乎是难逃一劫。
和其外形十分相像的鳡鱼,可以长到一两米长,体重达到百斤,甚至可轻松撞破渔网。相比之下,鳤鱼虽有同样的潜质,但无奈其体型过小,加上其口感相对鳡鱼好了不知多少倍,自然成了人类捕捞活动中的牺牲品。
大型鳡鱼,和鳤鱼有着明显的区别
再加上鳤鱼习惯在流水中产卵,这也增加了其自然繁殖及人工培育的难度,导致它们在自然水域中的数量,已减少到濒危的级别。
3、种群能否恢复,关键看“禁渔制度”的执行力
虽然鳤鱼数量大量减少,但此次在长江宜昌段发现活体,也算得上是一件幸事。这也保留了其野外种群资源恢复的希望,对于鳤鱼来说,长江“十年禁渔”也许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至少让它们得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绝佳机会。
但一个物种资源的恢复,仅仅依靠一两个活体是难以实现的。鲑鱼的种群恢复,起码需要一定规模的鱼群,才能使其基因在交互过程中不至于衰败,从而保留资源恢复的可能性。
因此,十年禁渔就显得十分重要。
长江禁渔,十年磨一剑,而该过程仅仅完成了十分之一。长江“十年禁渔”后,已经消失了3年的神秘鱼种,又被发现了,这真算一个好消息。鳤鱼的出现,也是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一个体现。
当然,仅仅出现一条鳤鱼活体,并不能代表这个种群就不会陷入灭绝的境地,长江的生态修复之路还很漫长!十年禁渔只是一个开端,相信随着该项制度的深入推进,长江的未来会变得更好!
-END-
今日话题:你认为这种神秘鱼类的种群资源,能否再次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长江“十年禁渔”后,消失了3年的神秘鱼种,又出现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