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由中国作协主办的“中日作家对话会——疫情下的文学创作与作家责任”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专务理事中野晓,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家李洱、金仁顺、阿乙、付秀莹、石一枫、马小淘,以及日本作家岛田雅彦、中上纪、柴崎友香、谷崎由依、阿部智里参加对话会。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
铁凝致辞
加深文学交流,传递世代友谊
铁凝在致辞中表示,在与疫情对抗中,中日两国人民体现出了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邻里真情,这种一衣带水的友情深植于中日两国人民心中,也通过两国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交往得以留存、传承,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深度见证。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作家朋友,纷纷执笔创作,写出了很多观照心灵、传递大爱、温暖人心的文学作品,凝聚起了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今天,在线上面对面地重启文学的交流与对话,一定会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她期待与日本作家朋友们共同努力,将中日文化文学交流不断深入发展下去,为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作出贡献。
中野晓在致辞中谈到,文学交流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有着光辉历史。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困难时期,中国方面有茅盾、郭沫若、老舍、冰心、巴金等,日本方面有中岛健藏、谷崎润一郎、龟井胜一郎、井上靖、大江健三郎等杰出的作家参加交流。在翻译家的努力下,中日作家能够阅读对方作品,进行交流,并由此建立友谊。井上靖和水上勉都曾在老舍先生去世后写过纪念文章。中日两国关系紧张时,井上靖和巴金还在报纸上发表往来文章。他希望两国作家能以同样的契机,在以后的访问中,互相培养友谊,并将友谊的种子传给读者,把中日交流的意义传给下一代。
胡邦胜主持对话会
参加对话会的部分中方作家
参加对话会的部分日方作家
写作是作家最大的道德
两国作家分别围绕“疫情下的文学创作与作家责任”这一主题发言。李洱提到,文学作为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载体,很自然地要对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的现实做出反应。构成东亚价值主体的儒学精神中,最重要的是“仁”的精神。“仁”指主体必然嵌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和他者亲密地联系在一起。“东亚价值是自我与群体的统一,自我与群体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李洱认为,东亚价值会对后疫情时代泛滥的虚无主义构成有力矫正,文学的作用在于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和呈现东亚价值,作家通过这种努力,将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并为以后处理人类文明的危机作出前瞻性的准备。
岛田雅彦将新冠肺炎比拟为战争,称新冠疫情让人重新反思人与人之间精神纽带的重要性。他谈到二战期间,谷崎润一郎宅家创作,完成了鸿篇巨制《细雪》,并将《源氏物语》翻译为现代日语。新冠疫情期间,他也一直在家创作报刊连载小说《面包和马戏》。平日,他经常到家所在的东京郊区散步,每天更换一条散步路线。他发现,文学属于“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当他与树木说话,能发现树木在回应他;想起死者,便和死者对话。他意识到,写作属于理性之外的感性活动,强调的是无意识——这可以认为是疫情让自己获得的意外收获。
通过视频连线的金仁顺在疫情期间阅读了加缪的《鼠疫》和《局外人》。她认为,《局外人》表现了作家对世界的思考,《鼠疫》则表现出作家的情怀和责任。《鼠疫》的结尾在今天成为预言。她深刻地认识到,灾难是生活的一部分,通常也是人性冲突和生命价值最集中的体现,人们可以选择对待灾难的态度。“作家的责任是诚实地面对社会现实,记录所发生的点点滴滴,积极和乐观地面对发生的事件。”
中上纪在疫情期间一直在家写作,她发现疫情对作家工作的影响不大。其间,她有一种特别想见人的冲动,虽然平时与人联系也不多。但不能见人、又想见人的想法,是她过去所没有过的。她谈到,因为疫情,旅行变得便宜,很多人为此贸然出行,以为戴上口罩就没事了,她觉得这是商家在欺骗公众。她认为,作家有责任用纤细的感情写出呐喊,有责任直面未来还将继续的变化。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的本来面目,就是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阿乙认为加缪的《鼠疫》比笛福的《伦敦大瘟疫亲历记》更有力量感,前者反映了人类从自私走向崇高,从孤立走向团结,从而走向胜利的过程。新冠疫情充分显示了人的崇高精神,作家有责任承担良知者的角色。“有时候一个作家的作品会表现得很沮丧,但这个作家注定还是不想让邪恶取胜。更多的作家,都用他们的作品,告诉自己的读者,正义是什么,希望是什么,我们人类虽然历经磨难,却从来都骄傲不屈。”
柴崎友香在疫情期间也读了很多书写瘟疫的书。因为不是专职作家,她坚持写了一个月的日记,并在网上公布。她谈到十年前的东日本大地震,随着岁月流逝,灾区民众遭受的影响渐渐被淡忘。这让她联想到当下的新冠疫情,人们正在慢慢习惯现状,有的时候甚至显得麻木。她表示,文学需要超越语言、时间和距离后传达给读者,而作家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付秀莹在疫情期间创作了短篇小说《你看你看星星闪耀》,试图写出个体与时代的呼应与对话,写出生活的法则和命运的逻辑。她想通过写作告诉人们“我在,我们一直都在”。她和其他中国作家一样,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积极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用手中的笔,记录抗疫现场,讴歌无名英雄。她始终认为,写作是作家最大的道德。作家要用手中之笔,做好分内之事。“写下,记录,参与,见证,这正是作家的艺术责任。”
“婴儿成了我的书,阅读婴儿也是一种经验。”对刚成为母亲的谷崎由依来说,2020年显得尤为特殊。去年,她曾来鲁迅文学院交流,回国后不久便怀孕。生育加上新冠疫情,使得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在医院和家两处地方度过。她认为作家书写新冠疫情,需要从长远的视角出发思考,如果不能保持较长时间,思考必然是不充分的。新冠疫情期间,大家都在以各种方式重新认识社会和个体,对她而言,还没找到答案。
对川端康成颇为偏爱的石一枫,曾到川端康成故居拜谒过,新冠疫情让再次造访变得不可能。他认为,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让人重新反思全球化的利弊。文学应该负担起将人类联系起来的责任。有了这种联系,人们尽管面临着空间上的分隔,但不至于沦为精神孤岛。日本对中国除了物资上的援助外,还有精神上的联系,“风月同天”的诗句鼓舞了很多人。对于新冠疫情,作家能做的便是帮助人类彼此保持精神上的联系,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
阿部智里平时写通俗小说和奇幻小说。她认为新冠疫情并没有让世界变得跟以前有很大不同,世界各地都曾发生过规模或大或小的灾难。小说如果能对读者提出问题,便能显示出它的价值。疫情之下,没有特别需要改变的,除了做自己。作为通俗小说作家,她认为自己的作品在娱乐读者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动,也是在向读者提出感同身受的问题。读者读完作品后获得拯救,是她心中最理想的情形。
马小淘想起几个月前的日子,恍如隔世。新冠疫情让她更清晰地认识到生活的脆弱,作家不是新闻工作者,再现对文学作品来说远远不够。作家需要冷静、理智、时间,写作需要观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她认为,新冠疫情让作家的责任更加沉重。“文学必须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面对疫情这个公共事件,作家其实是责无旁贷的。尤其是疫情过后,紧张感逐渐消失,人们遗忘的本能会让今年的事情越来越模糊,而这个时代的写作者无法忽视疫情的影响。”
用文学共建精神共同体
中日作家自由交流后,岛田雅彦和李敬泽分别代表日方和中方做总结发言。岛田雅彦对中日作家对话会的成功举办感到欣慰。他表示,新冠疫情对文学影响不大,但对戏剧或电影等表演艺术影响巨大。自己原先计划在今年推出一部音乐剧剧本,如今只得延后一年。不过,从积极的角度看,新冠疫情也间接迫使艺术家发明新的表演方式。谈到文学,他认为,以往不少文学作品都和我们当下所处的时刻有共通之处,时间再久也不会改变。
李敬泽做总结发言
李敬泽结合疫情期间阅读杜甫诗集的体会谈到,尽管杜甫生活的年代与当下相隔千年,但杜甫经历的颠簸和灾难,以及极为孤独的境遇,都让他产生共鸣。“疫情让人获得独处的机会,使人深入思考自己,让人更深刻地体认到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复杂而深刻的联系。”他表示,人的自我深刻嵌在他人之中,深刻嵌在人类广泛的精神联系之中。要确保人不成为精神上的孤岛,需要有精神上的联系,需要人深刻意识到自己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这也是每位作家在当下和将来需要担负的责任。
(摄影:王纪国)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疫情下的文学创作与作家责任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