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小说 北京青年报官网

日前,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公布,名单中的网络小说《2.24米的天际》是很特别的一个故事。熟悉体育的读者可能一看标题就知道故事会在排球场发生——2.24米是女子排球球网的高度,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小说主题就是中国女排。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2017年参加“媒体大咖畅聊中国排球联赛”活动

《2.24米的天际》讲述了一位海归“菜鸟”年轻教练,带领新一代年轻女排砥砺前行的故事,故事从一个新的奥运周期开始。为确保女排项目长盛不衰,中国排协请来曾经的女排国手魏心荻归国担任新成立的中国女排“二队”主帅,为人员已现老化的中国女排做好后备人才储备。作者笔下,是一群稚气未脱、充满闯劲、又各有所长的新人,魏心荻带领她们一路闯关,在一场场或胜或败的比赛中磨砺、成长、超越。在历练中年轻的队员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中国女排精神。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中国女排于2016年在北京进行集训

这部在连尚文学逐浪网连载的长篇小说自开更之日就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很多读者说,看这部小说像是看了一场专业的体育赛事,相较于用影视作品,这部小说也有提供了普及体育知识的空间。事实上,这本网络小说的作者行知,是《中国体育报》资深排球记者苏畅,他用多年来积累的近身报道经验,将精彩的中国女排故事写成精彩的小说。读者或许会好奇小说的幕后故事,如何把真实的体育赛事写进小说?如何将自身的工作经验转化为小说创作?如何在网络小说中书写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日前,《2.24米的天际》作者苏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2016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澳门站比赛之前带队训练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中国女排在2016年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与美国女排的比赛

北青报:您是资深的体育记者,是什么让您想要动笔以排球国家队为主题写一本网络小说?

苏畅:我从2004年进入《中国体育报》就一直负责女排项目的报道工作,并有幸在中国排球协会的邀请下,以随队记者身份跟随中国女排、男排、少年女排等国字号球队一同出战排球世界大赛,不仅像其他媒体记者老师一样有深入报道女排项目的机会,还难得像球队一员一样,与教练、队员们同吃、同住、同训练。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中国女排教练员、运动员的生活、工作乃至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让我有了以排球国家队为主题写作这部网络小说的初衷和冲动。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中国女排队员惠若琪在2011年的比赛中

北青报:您的小说主人公是曾经的女排国手,也是新成立的中国女排“二队”主帅魏心荻,这个人物有真实的原型吗?

苏畅:其实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不希望读者或者球迷来把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与现实中的某一位中国女排教练员、运动员来“对号入座”。因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排连续获得十项世界冠军头衔,这是一代又一代教练员、运动员团结一心、艰辛付出、共同努力的结果。

所以,在塑造小说人物的时候,无论是球队主帅魏心荻,还是夏至、方晗、顾未央等运动员,我都没有单纯地以哪一个真实人物为原型,而是以近四十年来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教练员、运动员的形象、特点和她们的事迹或轶闻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的形式,转变为笔下的角色。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中国女排队员朱婷在2015年女排亚锦赛的比赛中

北青报:在构思这本小说的过程中,哪些情节取自现实?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有哪些文学化的改造?

苏畅: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我首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着力于在整体故事的文学化创造过程中,尽可能把握细节真实。例如,小说中我描写过,老一届中国女排队员会在出国比赛的飞机后舱进行身体训练,普通人想来可能很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功勋教练袁伟民挂帅中国女排时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再如,小说中曾描写中国女排二队在23岁以下女排世锦赛半决赛大逆转对手,则是取材于中国少年女排2013年在泰国呵叻举行的18岁以下女排世少赛半决赛大逆转秘鲁女排的比赛,那真是一场极其艰苦且充满了不可思议的一波三折的比赛。又如,女排姑娘们以爬山作为体能训练,并通过相互帮助扶持,磨练了她们的团队精神等情节,是取材于陈忠和教练和他的“黄金一代”队员们的故事。

此外,小说中几场关键性比赛,也或多或少取材了中国女排这些年来在女排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等一系列世界大赛中的经典比赛。不过正如此前所述,由于这部小说的角色本身并非哪一位真实的女排教练或队员,比赛过程和结果就绝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而且整部小说采取了POV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每一个章节其实都很像一篇“微缩”的人物特写,所以,小说中无论是比赛场外故事的描述,还是比赛场上激战的描写,都要服务于角色形象、性格的塑造。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中国女排队员袁心玥在2015年女排亚锦赛与日本女排的比赛中

北青报:在您看来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创作有什么不同?如何做到让网络读者喜欢看这个中国女排的故事?

苏畅: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创作有着很大不同。如果说传统文学创造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网络小说的创作更多地是效率化。但我觉得,网络小说平台的发展给了很多有热情、有想法的文学创作者以实现梦想的平台,网络文学的严肃创作者和传统文学的严肃创作者在本质上都是拥有相同的理想追求。

中国女排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和现象级的存在。很多老一辈观众有着浓厚的女排情结,不少青年人视女排姑娘们为偶像,中国女排的新闻报道经常见诸报端,是体育新闻中的“热门”选题。与此同时,描写中国女排的纪实性文艺作品固然不少,但以中国女排为主题的小说类文艺作品目前还凤毛麟角。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中国女排队员张常宁在2015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日本站与多米尼加队的比赛中

我以网络小说的方式来写作这部作品,希望能够抓住更多网络读者们对于中国女排这一光荣集体如何取得优异成绩的兴趣点,让网络读者们看完这部小说之后不仅仅能够发现中国女排是怎样取得世界冠军的,也能够说:“哦,原来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也是像邻家女孩一样会哭、会笑,有小性格!”

北青报:如今很多网络小说有一个创作公式,强调“爽”感,强调主人公拥有“金手指”技能,凭借一己之力克服艰难险阻,很多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有代入的感觉。但就您选择的题材而言,不论是排球项目,还是中国女排精神,团体的协作和个人的奉献都是很重要的精神内核。您觉得这两者矛盾吗?在您的创作中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

苏畅:“金手指”技能是很多网络小说创作中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虽然“金手指”技能和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在我的这部小说里,也有着“金手指”技能,那就是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2015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指挥比赛

无论是年轻的队员们从稚嫩的二队选手,进入中国女排成为主力,乃至最终卫冕奥运会冠军;还是年轻的主帅从海归“菜鸟”一年一个台阶成为金牌教练,主人公们的成长过程,也是她们经历、体验并最终亲身传承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一个过程。她们作为一个集体,从奋斗中掌握了这个“金手指”技能,并利用这个“金手指”技能达成了为国争光的目标,同时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从这种意义上说,“金手指”技能在我的创作中和强调团体协作与个人奉献的女排精神并不矛盾。

北青报:您是专业的排球记者。在您看来,新时期中国女排精神“新”在何处?如何在《2.24米的天际》中表现这种“新”?

苏畅:在更好的外部条件下, “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队员们不仅同样需要克服训练、比赛给她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和身体上的伤病,还需要战胜外界的种种诱惑,从生活、训练和比赛的点点滴滴中学会如何信任队友,学会如何团结一心不计较个人一时得失,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能够不忘初心冲锋在前。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在中国女排超级联赛期间采访浙江女排国手杨舟

这在我看来,就是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在小说中,我设置了一系列的故事与矛盾冲突,描写了排协领导和中国女排教练员如何大胆改革队伍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尊重年轻队员的个性化发展,刻画了队员们怎样处理好队内良性竞争,年轻教练员如何把中国女排传统技战术成功经验与世界排坛发展潮流相结合等,力求把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具象化,让读者们从一段段小故事中了解到,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并不是喊喊口号。

北青报: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奥运之年,我理解您也想让这部作品成为时事之作,但今年因为疫情原因让奥运延期,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苏畅: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这半年来国际、国内的绝大多数体育赛事也被按下了暂停键。我所负责报道的三个项目中,中国女排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一百多天的封闭集训,中国拳击队和中国跆拳道队也分别在海南、新疆、山西等地进行着封闭集训。平日频繁的下队采访、出差采访变成了只能利用电话、微信等方式和教练、队员进行沟通,虽然有些遗憾,但也让我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反而多了一些业余创作的时间。

现实中的中国女排已经夺得了十个世界冠军头衔,可却还没有实现过奥运会卫冕(即连续获得两届奥运会冠军),我把对于中国女排在东京奥运会上实现这一历史创举的美好心愿写在了这部小说中,就是企盼中国女排能够在主教练郎平的带领下,再创造一个属于她们的新纪录。

北青报:用小说来写体育赛事,难度在哪儿?相较于影视,用小说写体育的优势在哪?局限在哪里?怎么扬长避短?

答:体育赛事新闻稿的目标受众是体育迷或业内人士,不需要对技术性问题进行过多解释、说明。但体育小说的目标受众不仅是体育迷或业内人士,还要考虑到一般读者的阅读,所以小说里必须适当地对于体育项目的一些知识、规则等进行解释说明。

另外,无论故事如何,描写比赛和训练等内容的情节都是体育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体育比赛虽然名目不同,但传统强队、主要对手毕竟只是那么几个,加之体育训练本身也有枯燥性,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情节上的雷同和重复。所以我在这部小说的写作中,对于训练、比赛情节的设置和节奏始终是小心翼翼的。

比如在第一部分中,着力点在中国女排二队的封闭集训,第一次亮相参加邀请赛以及最重要的23岁以下世锦赛上,第二部分就着重描写中国女排参加的几场重要场次的世界女排联赛和女排世界杯赛的关键比赛上,第三部分则重点描写了与泰国女排的热身赛和奥运会。在比赛部分的描写上,则注重详略得当,比如,或细致描写某一场比赛自始至终的全过程,或不惜大量笔墨描写比赛中的某一个得分,或大胆取舍对某些比赛一笔带过,或在前后文简单交代胜负结果等。

我觉得相较于影视,小说描写体育的优势在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可以更加细腻,也有空间对相关体育知识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说明,客观也起到普及体育项目知识的作用,而在激烈比赛的场面展现方面,无疑影视的优势更大。要想扬长避短,一方面需要创作者能够构思出足够精彩并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绝不能让小说完全依赖比赛的描写,另一方面也需要创作者对体育项目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能够知道某个体育项目中最吸引读者的“点”是在哪里。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主持2017-2018赛季中国排球超级联赛新闻官培训活动

北青报:最后能否能否推荐几本比较好的体育文艺作品?能否讲讲您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一部体育题材作品的质量?

苏畅:体育题材文艺作品相对小众。在我看来,描写严谨、刻画生动,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可以通过一部体育文艺作品来熟悉、了解乃至爱上一个体育项目,并最终感悟到体育的内涵与人性的深刻,是判断一部体育题材文艺作品是否拥有高质量并取得成功的标准。

对于许多“80后”来说,或许是井上雄彦的《灌篮高手》让他们第一次拥有了走上篮球场的冲动。英国足球题材电影《魔鬼联队》把传奇教练布莱恩·克拉夫张狂的个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却不由不让人觉得很爽。无论你是否喜欢拳击,《洛奇》和《奎迪》系列电影都足以令人血脉贲张。同为拳击题材,《百万美金宝贝》不仅能够斩获多个奥斯卡小金人,也让人们在观影后陷入深沉的思考。

泰国体育题材电视系列剧《极限S》成功地把排球、滑板、射箭和羽毛球四个体育项目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体育题材文艺作品中难得的佳作。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体育题材小说仍是少人涉猎的小众领域,各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体育竞技类作品的数量也无法与仙侠、穿越等题材作品相提并论。或许,创作体育题材小说的人们,真的都是热爱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苏畅:让中国女排走进网络小说的世界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