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文化云客厅系列直播活动第14期,我们邀请到推理小说家、译者陆烨华,分享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创作模式与套路,看看推理小说是如何欺骗我们,又如何以这种方式吸引我们的。
撰文|罗拉
“迷雾剧场系列”目前推出的两部悬疑剧《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都已完结。其中,《隐秘的角落》刚开播便冲上热搜,收获压倒性好评,影片中的梗“一起爬山吗?”“我还有机会吗?”火出圈,成为豆瓣为数不多评分超过9.0的国产剧。
推理的热度这几年一直居高不下,从小说到悬疑剧、推理型综艺、剧本杀,我们渴望进入一个烧脑世界,享受解谜带来的快感。上文提及的两部热剧都改编自推理小说,《十日游戏》改编自东野圭吾的《绑架游戏》,《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坏小孩》。推理小说不仅是悬疑剧、推理型综艺的“源代码”,在世界文坛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
但推理小说读多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套路”。比如,侦探一定要等到凶案越来越多后才开始推理,助手总是智商“不在线”,半途中出现声称自己知道凶手是谁的路人,准会在第二天就领“盒饭”(网络用语,指在剧情中被杀死).......这样的情节布局,其实都是有意为之。新京报文化云客厅系列直播活动第14期,我们邀请推理小说家、译者陆烨华,在新京报文化客厅直播间分享了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套路,以及为什么这些套路能吸引住我们。
陆烨华,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春日之书》《今夜宜有彩虹》《逐星记》等,并译有阿加莎·克里斯蒂长篇小说《长夜》《他们来到巴格达》。
推理小说四大流派
推理小说也有分类,最基本的四大派别为本格派、社会派、硬汉派、新本格派。除了硬汉派以外,这些类别都是日本的分法,日本的推理小说发展时间虽短,却已有完整的体系和个性鲜明的流派,所以我们大都采用这种划分方式。
1
本格派:古典、正统
“本格”(ほんかく)是日语,大意是最初、最原味。因此,本格派常被看作推理小说中最经典、正统的流派,注重逻辑性和推理性,也叫古典侦探小说。作家会把所有的线索都告诉你,作家和读者是平等的。代表作家如埃勒里·奎因、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他们对人和景物的描写非常简洁,对诡计的推理下了最多的笔墨,正如陆烨华所说:“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通往最后的真相,让你享受和凶手斗智斗勇的过程。”
埃勒里·奎因,是美国推理小说家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表兄弟二人合用的笔名,他们开创了合作撰写推理小说成功的先例。
直播回顾短视频:新本的杀机,何时何地都可能诞生。
2
社会派:轻视手法,注重动机
“二战”后,日本社会动荡,民众信仰破灭,人性的复杂处处彰显。人们对于侦探坐在“安乐椅上破案”这种乌托邦形式,开始感到了厌倦。这时,日本作家松本清张带着社会派推理小说横空出世,他后来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三大推理文学宗师。
相较于本格派,社会派不注重作案手法,更注重凶手的动机。书中最后的结论往往是:凶手并非无缘无故杀人,而是因为自己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作者通过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案件,其实是在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
松本清张,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开创了“社会派推理”。
3
硬汉派:破案靠“揍人家脑袋”
硬汉派起源于美国,类似于犯罪小说。如果用一句话来区分本格派和硬汉派,那便是“本格派破案靠脑袋,硬汉派破案靠揍人家脑袋”。
陆烨华总结道:“硬汉派破案的经典场景就是某人在酒吧喝酒,碰上了黑社会,挖出了一些黑暗的链条,然后他孤身闯入虎穴,用拳头去逼人说出真相。”虽然也有一些逆转,但硬汉派侦探主要靠体力和“酒吧”破案——即使他知道嫌疑人就在前方,他也不会去问,而会先找一家酒吧喝一杯酒,喝醉了才能去找嫌疑人聊天。
4
新本格派:诡计突破人类想象力
“二战”后,松本清张开创的社会派风靡了30多年,本格派一直被压得擡不起头。直到1987年,以绫辻行人出版《十角馆事件》为标志,推理小说开启了新本格时代。
《十角馆事件》,绫辻行人著,龚群译,新星出版社,2016年6月。
与本格派相比,新本格派的“新”,在于动机。本格派的案件往往发生在庄园或是大宅子里,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当中尤为常见:主角多为受到诅咒的家庭或富有的家族,杀人动机不外乎钱财、仇恨和爱情。新本格派的动机则更为多样。在水族馆工作的凶手,可以只为保护水族馆不被拆迁而杀人。这也是新本格派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杀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可能产生,凸显意外感和夸张感。
其次,新本格派的诡计更加大胆,甚至突破了人类的想象力。如果说原来的推理小说作者还会在意诡计的可行性(比如很多作家会亲自去实验笔下的密室诡计能否成立),那么新本格派的密室不仅不一定能够成立,而且作者或许没有条件去做这种实验。比如说发生在宇宙飞船里的案件。
“设定系”是新本格派的另一个标志,指无法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事情。设定系虚拟了一个架空的世界,比如在西泽保彦的《死了七次的男人》中,背景设定主角可以死生轮回七次。
《死了七次的男人》,西泽保彦著,马杰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7月。
折原一的“倒错系列”也属于新本格派,“倒错系列”包括《倒错的死角》、《倒错的轮舞》等作品。所谓“倒错”,即颠倒错乱。折原一喜欢牵着读者走,然后再给出反转,给读者一种此前被“愚弄”的感觉。因此,书中处处充满了叙述性诡计。叙述性诡计简称“叙轨”,是指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利用文字的特性来欺骗读者,显得有些“无赖”:一本书,案件都可以不用发生,即使发生了,侦探也不用出场推理,只需要最后有一个颠覆、一个逆转,那么它就是一本推理小说。再比如干胡桃的《爱的成人式》,书的前十几万字都是普通的恋爱情节,没有任何罪案发生的痕迹,但是最后几行字却颠覆了整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前面以为的事情不是这样的,这个人也不是以前那样,由此造成一种意外感。”
“倒错系列”,折原一著,曲阳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1月。
陆烨华说:“推理小说追求的无非就是意外感,只不过在本格派等派别中,我们追求的意外感是‘凶手,居然是他?’‘他居然用了这样的诡计完成了不可能犯罪?’‘凶手背后的动机居然是这样的?’而新本格派追求的意外感,是‘居然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我被骗得好惨!’这也是一种意外感。
5
读者提问:“包青天”系列算什么流派?
直播弹幕中,有读者提问:“包青天”算什么流派的推理?陆烨华答道:“‘少年包青天’系列算本格派,但‘包青天’系列不算推理,是公案小说。”因为在包青天破案过程中,他并没有亲自推理,破案的缘由常常是受害者托梦给了他。“包青天”系列通过案件主要想表达的是包青天的铁面无私,他不会为了强权而屈服于地方势力,而会公正地做出不倾向于任何一方的判决。
推理小说写作,
套路能否得人心?
推理小说的核心是创新诡计。如果一本推理小说不创新的话,它就不是合格的推理小说。陆烨华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被开枪打死,可是他的尸体上没有子弹,这是为什么?” 第一位作者可能会把子弹写成冰做的,打进去之后冰会自动融化消失。在陆烨华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诡计,可第二个人就不能再写冰,否则就变成了抄袭。那么要想做到创新,第二位作者可以写用猪骨头,或者用凶手自己的骨头做成子弹,如此一来,子弹就变成了尸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诡计的创新。
同时,推理小说也是特别套路的小说。你可能要问,如此讲究创新的推理小说,怎么还会充满套路呢?陆烨华认为,正因为它非常注重创新诡计,所以作者创作时,会把几乎所有的创意都贡献给诡计,也就意味着作者不太可能再分散精力到剧情、人物当中,所以我们往往看到侦探、助手、凶手的形象在每本小说中都并无二致。
1
侦探形象套路
全凭“一口仙气”吊着
侦探的形象如何设定套路?四个字:无欲无求。陆烨华以最经典的侦探形象福尔摩斯为例:“他什么都不要,福尔摩斯吃美食吗?不吃;福尔摩斯谈恋爱吗?不谈;他有任何爱好吗?没有。无聊时他甚至给自己注射可卡因。从爱伦·坡笔下的名侦探杜宾,到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再到岛田庄司笔下的御手洗洁,名侦探们全凭‘一口仙气’吊着,这口仙气就是案件,只有案件,才能让他们活下去。”
福尔摩斯,杰里米·布莱特饰。
名侦探们还有另一个在传统本格推理当中相当常见的套路:侦探们一定要把事情全弄清后才去破案。陆烨华分析道,这么写其实是为了把小说写得更完整。比如埃勒里·奎因非常经典的推理小说《X的悲剧》:“它的逻辑虽然无懈可击,但在小说里发生了三起命案,侦探在第一起命案发生后,便表明已经知道凶手是谁,可非到第三起命案,他才会去揪出凶手。”
作者会借侦探之口说出理由,比如暂时还没有证据,或者现在只是一个猜测,但实际上,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剧情。“有时人们甚至觉得,凶手最大的帮凶就是名侦探本人。因为侦探已经知道了是谁作案,但他却不阻止凶手,而阻止凶手的那个人会被凶手杀掉。”侦探总会默默暗中观察,直到凶手把人都杀完了才去公布。仿佛他想要成全自己:因为凶手杀的人越多,说明这个案子越大,那么破案后得到的勋章也就越大。
《X的悲剧》,埃勒里·奎因著,唐诺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1月。
在推理小说中,往往会冒出一个比侦探更聪明的人,比侦探更早发现凶手,但这时凶手会把他杀死。这也是推理小说的常见套路。这个套路让推理小说的节奏有点诡异,也和实际生活有很大出入。然而这些套路化的叙事方式,看似拖拖拉拉,其实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看到更多的线索和伏笔。“推理小说是虚构的,是作者和读者在纸上的竞技较量。侦探和读者天生不公平,因为作者在写的时候已经知道了答案,而读者得通过作者的描写来猜测作者的脑洞,所以作者就需要让侦探的‘磨叽’来拖住时间,让侦探若有似无地提醒读者一些线索。”
2
助手形象套路
“哦,这真是太神秘了”
助手的形象比起侦探,要更加固定呆板。侦探们往往是天才,有一些怪癖,可他们天才的方向不一样,怪癖的点也不同,然而助手的平庸却如出一辙。
助手为什么总要“卖傻”?陆烨华回答道:“助手会把现场观察到的任何细节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再去帮读者问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一方面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个地方有线索,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写法来烘托整本书的气氛。助手的台词往往是‘这真是太神秘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事情?’其实如果让侦探发言,他的台词可能是‘好无聊’,如果这样,这本书就没有卖点和悬疑了。”
3
凶手形象套路“死亡三问”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凶手的特征,陆烨华的回答是:“矛盾”:“凶手既然能够聪明到设计出那么天才的诡计,为什么他还会傻到要杀人呢?”凶手往往在一本书的前半部分聪明无敌,侦探和助手、读者看到现场时,都会惊呼好厉害,这是恶魔的智慧。但等到后半段,侦探需要他上钩的时候,他便开始变得愚笨。
推理小说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套路:侦探给后半段变“笨”的凶手下套,而凶手也会乖乖落入陷阱。陆烨华描述了一个情节:“侦探什么都推理出来了,但还有一个证据没有拿到,需要凶手亲口承认。这时侦探会故意放个破绽,在案发地说有地方还留下一个指纹,然后就回家了。但侦探其实联合一帮警察助手,偷偷躲在厨柜里。半夜时凶手竟真的傻乎乎地溜进来,想擦掉莫须有的指纹。等他潜入到房间中央时,‘嘣’地灯就开了,所有人一拥而上,高唱‘Happy Birthday to you!’开个玩笑,之后当然凶手就这样落网了。”
所以凶手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形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剧情服务,作者需要他这时聪明,他就得聪明,作者需要他傻,他就得傻。因为需要他傻时如果他再聪明,侦探就破不了案了。
凶手被指认后往往还会发出“死亡三问”——你怎么知道?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你有证据吗?请记住,只要凶手问出这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他就是凶手“实锤”了。
当侦探指着凶手说“凶手就是你”时,凶手会反问:“你怎么知道?”接下来侦探便开始他的推理,而如果凶手不问的话,侦探就无法推理下去,所以凶手一定会问为什么,因为在推理小说中,读者需要看到侦探的推理过程。
凶手的第二问是:“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侦探往往会答:“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了。”我们看到这句话会很想寄刀片给作者:你从一开始知道了,为什么你到现在才说?非要等到凶手杀了那么多人后,侦探才开始盘问凶手,这个是前面吐槽过的。
凶手的第三问是:“你有证据吗?”凶手问到这句话时已经气急败坏,它暗含的意思是:“无法反驳了,你说得都对,但是我不承认,没有证据你能奈我何?” 这时侦探会说:“我有证据,就在刚刚我给你下了一个套儿。”然后开始解释自己做了哪些事,凶手又如何乖乖进入了侦探设定好的圈套中。
直播回顾短视频:推理小说是最套路的小说。
新京报文化云客厅——云享文化生活,live每周不停!
更多直播活动,欢迎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文化客厅微信、新京报APP文化频道、新京报书评周刊微博活动预告。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为什么侦探的助手,总是那么笨?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