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费孝通中篇小说《茧》首次面世,它被誉为“文学版”《江村经济》

小说 北京日报客户端

“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暨‘费孝通作品精选’新书发布会”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发布会上,费孝通中篇小说《茧》首次呈现在读者面前。

费孝通中篇小说《茧》首次面世,它被誉为“文学版”《江村经济》

“费孝通作品精选”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费孝通家人以及其后辈学人通力协作,从他七百余万字的著述中精选最有代表作的作品12种三百余万字,包含了费孝通不同学术时期的代表作,涉及农村农民问题、边区民族问题、文明文化问题、世界观察、学术反思等多个层面。

其中,《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美国与美国人》《行行重行行》等,均在作者生前单行出版过;《留英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师承·补课·治学》《孔林片思:论文化自觉》,则是根据主题重新编选;《中国士绅》1953年出版英文版,2009年三联书店推出中译本。

费孝通中篇小说《茧》首次面世,它被誉为“文学版”《江村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精选集中的《茧》一书,是近期发现的费孝通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为首次翻译出版,对于理解他早期的学术思想与时代思潮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新维度。这部20世纪30年代中期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长期被封存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才被发现并翻译成中文。小说叙写了19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遥相呼应。

“《茧》从未出版,译为中文后,仅约65000字。作为文学作品,它含有不少想象成分,却不完全是虚构之作。这部富有纪实内涵的小说,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图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说。

《茧》开篇便是“通先生”在二战前夕的柏林,因“灯火管制”而百无聊赖,径自出门在康德大街的天津饭店就餐,巧遇自己读大学时的校友王婉秋。异国他乡遇故知,两人一晚不倦的闲聊与穿插其间的往事回忆构成了小说的全部内容。《茧》带有英式小品文特有的内敛和风趣,诸如“而现在,吃饭只是为了免于饥饿。生活规律看来只有和他人在一起时才能实现。”等佳句则不时透露出作者的洞察和睿智,一些场景读来甚至同那个年代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等还挺吻合。

在中国部分描绘中,虽然写到了村民由于蒙昧而对工厂烟囱的猜忌,但行文恬淡,笔触优美,费孝通无疑对“乡土中国”的农人怀有美好的情愫与期待。从中也不难看出,他关于中国农人在未来城市化、产业化过程中“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预判——这显然同近四十年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既有印证也有嬗变。对此,不少与会学者也就此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发布会上,三联书店总编辑肖启明谈到了费孝通先生与三联书店长达近60年的合作情谊。他说,希望这套书能和三联此前出版的《陈寅恪集》《钱穆作品系列》《钱锺书集》等系列图书一样,成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接续前辈学人思想与传统的优质读本,从他们的书中获取做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和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思想动力。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编辑:关一文

流程编辑 吴越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费孝通中篇小说《茧》首次面世,它被誉为“文学版”《江村经济》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