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魔幻的布尔加科夫&狂欢的施尼茨勒

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布尔加科夫

1891年5月15日出生

魔幻的布尔加科夫&狂欢的施尼茨勒

【苏】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年5月15日—1940年3月10日)

魔幻鼻祖布尔加科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 Elena

说到魔幻现实,多数人首先会想到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事实上,当“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还没有从绘画跨界到文学的时候,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苏联,一部长篇小说已经显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光辉。它就是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

这部惊天之书的写作和出版都历尽周折。1929年,布尔加科夫开始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开笔两年后,布尔加科夫把十五章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写。八易其稿,耗时十二年,终于在1940年去世前成稿。恐怕作家本人也想不到,从成稿到成书的过程更漫长。布尔加科夫的遗孀四处奔走,最终在大作家西蒙诺夫的帮助下,1966年《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删节版出版,并立即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被誉为“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小说中的许多语句在民间不胫而走。仅凭一部《大师与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就完全有资格入列二十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成为“白银时代”重要作家。此外,《不祥的蛋》《狗心》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魔幻的布尔加科夫&狂欢的施尼茨勒

布尔加科夫密切地、严肃地观察着所处的世界,他在写作中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如契诃夫所说,“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布尔加科夫坚持以真实的态度、批判的态度反映现实,他认为,“作家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该坚贞不屈,如果使文学去适应把个人生活安排得更为舒适,更富有的需要,这样的文学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勾当了。”与此同时,他的作品显然走在反现实主义的道路上,离奇和怪诞在他的作品中是真实的角色。在他的笔下,现实被扭曲了,甚至出现了虚幻的、妄想的世界和人物。更重要的是,作家总是关注社会现实中的落后现象以及人心深处的丑恶和弱点,即他所说的“黑色”。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写作风格,布尔加科夫自己给这种风格的定义是“神秘主义黑色”。《大师与玛格丽特》问世的时候,“魔幻现实主义”还没有从绘画跨界到文学,但事实上,布尔加科夫以神秘怪诞的风格反讽现实的创作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异曲同工。因此,当魔幻现实主义成为文坛的新名词后,许多人惊呼,布尔加科夫在俄罗斯和世界范围内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而他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就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大师和玛格丽特》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艺界现实生活为背景,在两个层面展开叙事,故事体系庞大,线索繁杂,情节离奇,人物众多,是一部挑战读者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大作品。

魔幻的布尔加科夫&狂欢的施尼茨勒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沃兰德用低沉的声音招呼托盘中的人头。于是,人头上的两只眼睛便睁开了。玛格丽特不由得打了个冷战:那张死人脸上的眼睛不仅是活生生的,而且充满思维和痛苦。“看,一切都实现了,不是吗?”沃兰德盯着人头的眼睛继续说,“您的脑袋被一个女人切掉。‘莫文联’的会议没有开成。而我呢,下榻在您的家中。这都是事实。而事实是世界上最顽固的东西。不过,眼下我们感兴趣的是今后的事,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您一直在热情地鼓吹这样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脑袋一旦被切下,他的生命便就此终结,他将化为一堆灰烬,化为虚无,不复存在。现在,我高兴地当着在座的各位宾客的面告诉您:虽然这众多宾客本身就证明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但您的理论毕竟还是既有坚实论据,而且机智巧妙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所有的理论全都是旗鼓相当、不分轩轾的。在各种理论中甚至还存在这样一种,它主张:一个人信仰什么,他就会得到什么。好,就让它这样吧!您去化为虚无吧,我呢,我将乐于用您变成的大杯为存在而痛饮。”说到这里,沃兰德举起了手中长剑。只见人头的表面立刻变黑并开始抽缩,接着便一块块散落下来,眼睛也不见了。不大工夫玛格丽特便看到托盘上只剩了个用一只金腿支撑着的光光的淡黄色头骨,头骨上镶着两只绿宝石一样的眼睛和一排珍珠似的牙齿。头骨的颅顶部随即在它的接合处裂开并翻转过来,变成一只颅骨杯。

(钱诚 译)

施尼茨勒

1862年5月15日出生

魔幻的布尔加科夫&狂欢的施尼茨勒

【奥地利】阿图尔·施尼茨勒(1862年5月15日—1931年10月21日)

世纪末狂欢中的歌者:施尼茨勒

韩瑞祥

阿图尔·施尼茨勒是维也纳现代派核心人物。出生于犹太家庭,父亲是名医。他在维也纳大学学医,1893年开办私人诊所,后弃医从文,专事创作。他以表现意识、下意识和内心情感为宗旨的心理艺术风格,为德语现代派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九世纪末,多瑙河王朝步入风烛残年,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奥匈帝国政治上的沉沦使维也纳社会沉浸于逢场作戏、醉生梦死的氛围里,人们从行将解体的政治现实逃遁到一个轻歌剧式的纵情享乐的“人间天堂”。各种艺术发展免不了受到这种“欢乐的末世气息“影响。

施尼茨勒当过医生,对人的观察十分细致,善于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他往往把现实与幻觉、真实与假象融为一体,给作品蒙上一层怪诞色彩,表现人物的苦闷、彷徨、悲观、无聊、没落等,充满对人的生存危机的深切关注。

爱情与死亡是施尼茨勒创作最典型的主题,反映了一个似乎放荡纵情而垂死挣扎的时代。

戏剧《轮舞》是施尼茨勒世纪转折时期描写维也纳风俗画的高潮。这出被斥之为伤风败俗的“色情剧”发表后一直遭到禁演,直到1920年,全剧才得以在柏林首演,可演出引起的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施尼茨勒本人对那一切反对上演《轮舞》的非议不屑一顾。

《轮舞》的构思在世界戏剧文学中绝无仅有。全剧由十个情景组成,有十个人物登场。他们没有姓名,只有身份和地位,上到伯爵,下到妓女,相互交替组成性爱伙伴。这个轮舞从妓女引诱士兵(1)开始,经过士兵设法接近女佣(2),女佣中年轻先生的计(3),年轻先生与年轻太太享受柔情蜜意的时刻(4),年轻太太被其丈夫“诱奸”(5),丈夫在酒店雅间陪伴甜妞(6),甜妞经历与诗人的甜言蜜语(7),诗人在女演员家里过夜(8),女演员诱惑伯爵(9),直到伯爵清晨醒来时躺在妓女家的长沙发上(10),轮舞结束。

这场几乎包罗社会各阶层的轮舞,其意义不在于无度的纵情享乐抹去了社会等级区别。作品极具讽刺性地表现了人物扭曲的内心世界,无情地揭示出了价值的空虚、爱情的卑劣、道德的沦丧、人性的虚伪。

施尼茨勒后来的戏剧创作始终着眼于一个试图把谎言标榜为道德的社会,让人窥见与谎言共生或者对付谎言的必然。

这些剧作大多表现婚姻中的冲突和危机,因为他视婚姻和性爱为社会关系最根本的交错点。《孤独之路》等作品从不同视角深刻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丑陋的心理,揭示出道德的卑劣和婚姻的虚伪。

施尼茨勒是德语文学中第一位采用意识流(内心独白)表现手法的小说家,《古斯特少尉》为其代表。小说《梦幻记》描写一对深陷婚姻危机的夫妻。弗洛伊德在1926年5月25日致施尼茨勒的信中,盛赞《梦幻记》表现了“那些无意识真实的震撼,人的情欲天性的震撼”。

(节选自《施尼茨勒作品集》前言)

魔幻的布尔加科夫&狂欢的施尼茨勒

箴言

你自以为通过你的教育天资改变了一个人,可你大多莫过是把他变成了一个伪君子、一个骗子或者一个胆小鬼。

这就是那些令人讨厌的人,他们被导游陪到一个美丽的观景点上,非但不感激他,反而摆出一副架势,仿佛是他们自己刚刚发现了这个新大陆似的,并且在结束时指责他们的导游缺少对大自然的感受,就是因为他没有足够大声地加入到他们的欢呼中去。

(韩瑞祥 译)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魔幻的布尔加科夫&狂欢的施尼茨勒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