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1942-2016),著名作家,《当代》荣誉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作品《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其中,《初夏》《白鹿原》《在完成了一个过程》分别发表于《当代》1984年4期、1992年6期及1993年1期、1999年4期。
在《当代》,完成了一个过程
文 | 陈忠实
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初夏》,写于1981年元月,发表在1984年的某期《当代》杂志上,历经三年多时日。这个过程对我后来的写作是难忘的,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白鹿原》首发《当代》1992年6期及1993年1期
这部中篇从初稿到定稿,大约写过四次,从最初的六万字写到八万,再到最后发表出来的大约十一万多字。这是我写得最艰难的一部中篇,写作过程中仅仅意识到我对较大篇幅的中篇小说缺乏经验,驾驭能力弱。后来我意识到是对作品人物心理世界把握不透,才是几经修改而仍不尽如人意的关键所在。
80年代伊始,农村改革的潮声初起。我那时候感觉到了这潮声在各个阶层引起的种种反响,企图写出那种感觉,然而仅仅停留在新潮与死水的认识层面上。我尚未意识到新的生活的潮声冲击的不仅仅是一潭死水,不仅仅是人的旧的观念和僵死的教条,而是人的心理秩序的紊乱。由旧的观念长期统治所形成的心理秩序被冲击了,旧的平衡被颠覆了,开始呈现紊乱和无序。而要达到新的平衡和新的结构秩序,便有一个精神和心灵的痛苦历程。我的投笔的目标,应是作品人物的这个心理历程的解析,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那个时期的生活真实,即心理真实。只是我的这个艺术觉醒来得晚了一点,或者说在这三年四稿的反复修改中终于摸索到了这个窍,修改终于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一步对于《初夏》来说不仅仅只是一部作品的完成,重要的是对我后来的全部写作都具有意义,即进入人物的心理真实。
90年代《当代》编辑部,左起分别为脚印、洪清波、常振家、杨新岚、周昌义
在这个过程中,令人感佩的是《当代》的编辑,尤其是老朋友何启治,所显示出来的巨大耐心和令人难以叙说的热诚。他和他们的工作的意义不单是为《当代》组织了一部稿子,而是促使一个作者完成了习作过程中的一次跨越,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次至为重要的艺术体验,拯救了一个苦苦探索的业余作者的艺术生命。
《白鹿原》手稿
友谊便由此而加深了,信赖便由此而更加深刻。何启治那时候就相约,写第一部长篇小说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我那时候正在中篇小说的浓厚的写作兴趣中,长篇尚未想过。他说什么时候写他不管,一旦写了就要给人文社。此后的近十年间,每有人文社或《当代》编辑到陕西出差或组稿,老何都委托他们来看看我。《白鹿原》写成后,自然只能交给老何了。所幸的是,《白鹿原》在《当代》的发表和在人文社的出版要顺利多了。
王府井新华书店《白鹿原》首发式,洪清波(左)与高贤均(右)
《初夏》的反复修改和《白鹿原》的顺利出版,正好构成一个合理的过程。艺术要经历不断的体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这个过程对作家来说各各不同,然而谁也不可或缺,天才们也无法找到取代的捷径。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初夏》发表于《当代》。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最早通过《当代》和读者见面、交流。
首版《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当代》在我从事写作的阶段性探索中成就了我。再说任何感谢之类的话不仅庸俗,也见外了。
1999.5.7
本期微信编辑:秦雪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手稿及杂志图片版权归《当代》所有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在《当代》,完成了一个过程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