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跑者崔志磊。
我们为何不停奔跑?当2020年即将过去,答案也变得愈发深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改变了生活轨迹,世界体坛一度陷入停摆,路跑也被迫停下脚步。
而几乎所有复赛的体育赛事,都在用各自方式致敬每一位抗疫英雄。致敬,是为了更好地记住,记住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过去两个多月里,大小路跑赛事总会见到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在抗疫最前线,他们是医生和护士;褪下防护服,他们是丈夫和妻子,是父亲和母亲,是儿子和女儿;在上跑道,他们又成了跑者。
“一场战役过后,我希望更多人明白,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抵抗病毒最好的方法之一。”这是援鄂医生崔志磊重回跑道的动力之一,他希望用自己的奔跑带动更多人健康运动。
像崔志磊这样热爱奔跑的医务工作者有很多,他们脚下跑过的每一步,都在记录着中国路跑最不平凡的一年。
崔志磊成为了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
特殊的“跑者”冲上前线
“我这一整年都没怎么好好跑步了。”对澎湃新闻记者谈起自己在2020年的跑步经历,崔志磊医生笑了。
作为一位在2011年就参加了上海马拉松的“老跑者”,崔志磊在这一年中断参赛的原因是——他走上了抗疫的最前线。
彼时,崔志磊刚刚才脱下新婚礼服,还没来得及和妻子完成他们的蜜月旅行,他就成为了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妻子和家人并没有阻止他,只是交给了他唯一的任务:“平安归来”。
在全国42000多名援鄂医务工作者中,崔志磊的故事并不是最特别的,但他像是一个缩影:
“在武汉的55天,工作强度很大,其实我自己一直想通过跑步锻炼身体,但是跑不了,只能是休息的时候在房间里做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或者走走路。”
崔志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的医疗队负责武汉三院重症监护室,当时只有600个床位的病区最多同时接纳过620位新冠肺炎病人,其中最年长的病人106岁,超过百岁的确诊患者就有两位,“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人,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生命。”
顺利完成援鄂抗疫任务之后,崔志磊医生回到上海,继续投身防疫工作,跑步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再加上国内路跑赛事的大面积延期和停摆,崔志磊的比赛计划也彻底打乱了。
“没有合适的时间去参加比赛,今年也就只能在绿地公园或者上海的绿道跑一跑。”崔志磊每周会尽量保持1-2次的跑步训练,距离保持在5公里左右。而作为新华医院跑团的一员,当他得知跑团有参加2021年Run The Track蒸蒸日上迎新跑的名额时,他立刻跑了名。
“坚持跑步可以保持健康,有了足够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才能和病毒对抗。”
王晓雯在比赛中。
他们重回跑道,见证“乘势而上”
2021年元旦当天,和崔志磊一起站上上海国际赛车场F1赛道,参加蒸蒸日上跑的还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另外16位跑者。
王晓雯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她没有走上抗疫最前线,但作为一位科研人员,她同样以自己的方式与疫情战斗。
王晓雯算是国内跑圈的一位“业余大神”——早在2017年,她就曾代表新华跑团赢下了上海崇明国际马拉松的第一名。
由于怀孕和生产的原因,她在2018年和2019年放弃了众多比赛,原本打算在2020年复出的王晓雯,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
“没有办法出去完成跑步训练计划,只能居家锻炼。”王晓雯就是那几个月全国“居家健身和跑步”大潮中的一分子,“我会让女儿骑在我的肩上,做负重训练,她也借着这种锻炼一起运动,然后也会参加一些线上运动。”
而光是上海一座城市,据上海市体育局的官方数据统计,从6月中旬到8月初,举行的线上体育活动和赛事就有140多场,参与人次达125万。
在全国范围内,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截至10月初,国内举办的线上马拉松活动达到368次,线上参与人次达到5200万。
王晓雯是业余“大神”。
正是疫情期间线上运动和赛事的火热,让防疫常态化下路跑赛事的陆续回归变得顺其自然。
杭州马拉松、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还有福州马拉松……这其中不仅有全球唯一一场对大众跑者开放的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还有多场参赛规模达到万人级别的赛事。
王晓雯,带着医务工作者和跑者的双重身份,成为了回归跑道的最早一批参赛者。在11月下旬鸣枪的上海马拉松上,王晓雯跑出了2小时56分的个人最好成绩。
她是这条赛道上最普通的一位跑者,却又显得那么特殊——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她反而跑出了一个从未达到的好成绩,这也像极了中国路跑,经历蛰伏强势回归。
根据国内媒体统计,从9月份太原马拉松开始,国内马拉松精英跑者成绩斐然,能够跑进2小时20分的跑者有70人,比去年多出了一倍,而达标东京奥运会马拉松参赛标准的更是达到了8人。
新华医院跑团,左二为叶松林。
敬畏生命,这是一条传递希望的跑道
一场新冠疫情,让2020年变得格外特殊。那么,如何才是对生命真正的热爱和敬畏,在这些医务工作者看来,最简单纯粹的方式,就是爱惜自己的身体。
“经历了艰难的时期,我们反而更珍惜能够奔跑的机会,不只是为了自己。”王晓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越来越多人跑步,大众路跑才会越来越好,中国人才会越来越健康。”
刘萍同样是新华跑团里的一位医务工作者,同时,她也是一位即将第四次站上蒸蒸日上迎新跑的“老跑者”。
“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蒸蒸日上跑,我都会带着儿子一起参加。”
她之所以总是鼓励孩子一起奔跑,正是因为在她看来,这场元旦路跑赛事5.4公里的路程,更像是一堂人生的哲理课——关于运动和健康、关于坚持和热爱、关于对生命的敬畏。
和刘萍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跑团里的另一位医务工作者叶松林。从2017年开始,每一年叶松林也会带着女儿一起前往上赛场,“刚开始年龄太小,没有让她跑比赛,后来长大一些适合跑长距离了,我就带着她一起跑。”
在跑道上,关于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正在传递,这也是疫情防控稳定后,中国路跑最大的改变——办赛者开始思考“为何而办赛”,参赛者也开始思考“为何而奔跑”。
“我很感动的一点就是,在领装备的时候,我看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身份验证还有体温测试,从工作人员到志愿者对待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认真严谨,组织和筹备非常有序。”
这是刘萍在领取蒸蒸日上跑赛事装备包时的真切感受,而这样的严格防疫也是中国路跑在逐步回到正轨是最大的特点:
利用大数据进行前期筛查,劝退中高风险的跑者;严格要求核酸检测和每日体温自测;赛前戴口罩,赛后不聚集……
在今年的蒸蒸日赛事中,分为5.4公里、21.6公里两个组别,每个组别开放3000个名额,分别发枪起跑,全员提供计时服务。参赛人员需要年满18岁,来自低风险地区,进行大数据滚动筛查。所有人员,包括参赛跑友和工作人员、观众,全员进行实名制人证+核酸检测。
的确,这其中有办赛方的努力,也有志愿者、医务工作者、公安等方方面面的努力,就如上海马拉松主办方在赛事成功举办之后的一句感慨:“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大家都是英雄。”
这也正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马拉松赛事,应该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难忘2020|他们是医生,也是跑者,他们记录着中国马拉松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