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入夜,周边安静下来,小海陀山上气温逼近零下30摄氏度,高山滑雪中心却热闹起来,几名工人操作着造雪机忙碌着。
他们来自北控京奥场馆运营分公司,100多名队员被人亲切地称为“高山团队”,主要负责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运行保障。他们在海拔2198米的山地,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打造中国第一个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
在小海陀山复杂的山地环境下,技术、人力、物资乃至天气,无一不是巨大的挑战。而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比赛对于雪面雪质的要求极为苛刻,雪道表面需保持结晶状态。这种雪,叫“冰状雪”,造雪的工作量是普通雪场的7到8倍。26万平方米的造雪任务,需要他们24小时浮冰卧雪、交替工作。
夜幕降临,造雪队员冯志勇发现,风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调整造雪机,狂风会将雪吹落在赛道之外,影响造雪效果。“白天气温不够低,夜间才是造雪的重要时机。”边操作造雪机,冯志勇边惋惜地说,“温度挺好,要是不变风,这儿能起个大雪包。”调整了造雪机出雪的干湿度和喷射方向,骑着摩托巡视了一圈,冯志勇没发现异常,便回到值班室休息一会儿,顺便烤干衣服。此时,他的冲锋衣好似披了一层冰。
没坐一会儿,冯志勇收到同事发来的信息,让他去的时候带几把锹,雪埋得比较深。赶去现场一看,由于风力过猛,此时一个方位的雪道厚度已经超过了标准,冯志勇和同事们只能迎着寒风修整雪面。
压雪也曾是队员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操控压雪车对于队员们来说并不陌生,难的是在小海陀山巅的陡坡上,压出符合高山滑雪赛事要求的特定形状雪面。
队员们不得不边学边干。
中方派出最优秀队员随外国专家跟车学习,张凯就是其中一员。从设备操作,到赛道塑形,张凯必须全面掌握,“不管赛道表面的起伏,还是转弯处,甚至赛道内侧、外侧的高度,都会影响到运动员滑行时的线路和安全。”
高山滑雪中心共建有7条雪道,其中最陡的一条坡面坡度接近70%,坡下就是300米深的山崖,这让专业团队都望而生畏,外籍压雪负责人也坦言太具挑战性。
跟车学习一个月后,中方团队决定让张凯独立试验压雪,检验一下学习成效。“从上往下推,车速控制慢一点,注意安全。”出发前,团队负责人叮嘱。风雪弥漫,雪道湿滑,张凯尽力让自己保持冷静,发动了压雪车。
在陡坡作业需要一台压雪车作为固定锚点,用它卡住绳索,给下面张凯的工作车提供辅助牵引。但突如其来的溜车给了张凯一个下马威。“我刚才卷扬压力拉到50%的时候,你那车什么反应。”张凯用对讲机跟另一台车里的同事沟通,“我知道多大劲了,我绞盘压力不会超过50%,再试一下。”这项冒风险的挑战,张凯成功完成了。“我自己驾车做完了一条雪道,到上面一看,很有成就感。”他笑着说,“大家都有这个雄心,一定能做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雪道。”
高山滑雪比赛中,运动员要在时速超过100公里的情况下应对崎岖的弯道和超远距离的跳跃,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王浩喆所在的山地救援队需要在铺满冰状雪的陡峭雪道上安装防护网。其中有一段防护网高达8米,全靠人工插杆挂网,张凯和同事们形容自己是“在高山上走钢丝”。
2020年1月16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度类项目如期在海陀山举行,全国第一条国际级速降赛道悄然面世。没有人会给包括冯志勇、张凯、王浩喆在内的“高山团队”授予金牌,但赛道顺利接受了比赛的检验,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表彰。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筑城双奥|“高山团队”:在海拔2198米的山地拿下个“中国第一”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