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席席老师
上周,去闺蜜家做客。
晚饭时间,闺蜜的儿子刚好放学回来。
他一推开家门,就抑制不住高兴的表情,大叫:“妈妈……”
闺蜜捂着耳朵,转过头嫌弃地看着他,埋怨道:
“小声点儿,家里有客人没看见啊!”
看见儿子身上脏兮兮的,眉头一皱,又责备道:
“今天又跑去哪野去了?怎么早上才换的衣服现在就脏了!”
刚才还兴高采烈地孩子顿时变得不知所措,站在那里,低头看着自己的衣服。
闺蜜看见孩子呆愣的样子,没好气地过去推了他一把:
“还不快去洗手!要吃饭了。”
孩子就像只斗败的公鸡,木着张脸就去洗手了。
整个席间,孩子一句话也没说,安安静静地听着我和闺蜜说话。
吃完饭,丢下句“我要做作业了”,就拿起书包进了自己的房间。
看着孩子紧闭的房门,我突然想起闺蜜之前和我说的:“这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秘密了,什么都不愿和我们说了。”
今天的事,让我产生了疑惑:真的是因为孩子长大了,就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了吗?
诗人西川说:“喝一肚子凉水就能淹死全部的心里话。”
孩子天生有和父母交流的欲望,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忽略和打击之下,孩子就只能变得越来越沉默和敷衍。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决定了亲子质量的好坏。
如果我们想要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密的互动模式,不妨抓住放学后的十到二十分钟,带着善意问孩子几个小问题,很可能会事半功倍。
1
“今天班上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情啊?”
以前我去学校接孩子放学,孩子坐上车后就不怎么说话,车里经常安静得有些尴尬。
我问孩子:“今天中午吃了些什么啊?”
孩子经常看着窗外,有些不耐烦地说:“还是那样。”
我再多问一些:
“今天作业多吗?上课听懂了吗?”
孩子就会生气地回我一句:
“你有完没玩,烦不烦,天天就这几句话。”
我被憋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生闷气。
直到有一天,我在学校门口等孩子的时候,听到一位妈妈问孩子:“今天班上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情啊?”
孩子的回答我没听清,可母女两人边说边笑地走出学校门口的样子,让我非常羡慕。
于是等接到孩子后,我也试探性地问了问孩子:“今天班上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啊?”
没想到儿子眼睛一亮,开始跟我滔滔不绝地说起今天老师带了只小白兔去班上的事情。
“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着宠物呢,妈妈我也想养一只。”
我微笑地看着儿子:“你想要只什么样的宠物呢?”
儿子又开始和我形容他想要的宠物的样子。
从那天起,放学路上,我就开始问孩子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慢慢地,孩子说的越来越多,不仅愿意和我讲讲开心的事,也愿意说说不开心的事了。
原来,很多时候,父母没能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到那个能让孩子乐于对你倾诉的“点”。
时间一长,特别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就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了解孩子了。
其实,了解孩子特别简单,从ta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就好。
卡耐基曾说过:“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才会拉近你们的距离。”
父母和孩子之间亦是如此。
经常和孩子聊聊让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孩子喜欢的明星,孩子爱玩的游戏。
当孩子觉得父母是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才会更愿意对父母打开心扉。
2
“今天学到什么了啊,可以教教我吗?”
曾看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对农村夫妇,因为穷,没有读过几年书,在镇上的厂子里打工。
每天孩子放学,妈妈去烧菜,爸爸就坐下来让孩子教教自己在学校里都学到了什么。
他总是对儿子袒露自己的“无知”:“爸爸之前没读过多少书,所以现在想跟着你多学学。”
有时候遇到重点难点,儿子也不知道该怎么讲明白,就自己想办法琢磨好几天,直到能给爸爸讲清楚为止。
爸爸也总是夸他:“这么难的点都能给爸爸讲清楚,不简单!”
每当这个时候,儿子脸上总是有掩盖不住的得意和满满的成就感。
这份成就感又推着他,不断想办法弄懂新的重点和难点,让他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后来,儿子考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彻底告别了这个贫穷的小山村。
可以说,没有父亲的“假装无知”并鼓励孩子,也就没有孩子未来的一片坦途。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以为自己懂得比孩子多,喜欢居高临下地对孩子指手画脚:“你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
父母以为这样做是为孩子好,可以让孩子少走些弯路。
殊不知,这样做正好适得其反,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态度产生反感,然后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同时也会让孩子产生压迫感,不愿再和父母沟通自己的做法。
而鼓励,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心理学家 Susan Forward 博士曾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父母让孩子多教教自己,在孩子教的时候,无论孩子教得好不好,都记得鼓励鼓励他。
有了父母的尊重和鼓励,孩子能从学习中获得极大的快乐,从而能转化为自己的内驱力,让学习成为一件自发的行为。
3
“你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吗?”
很多时候,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不喜欢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自己一个人闷在心里。
有时候,我们也很粗心,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波动。
等到我们发现时,这件事很可能已经给孩子带来了持续的伤害。
记得有一次,奶奶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扭到了脚踝。
那几天我在赶一个项目,晚上回到家孩子说脚疼,我粗略地看了一眼没什么,就匆匆忙忙进房间赶进度去了。
没想到第二天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的脚踝肿得像个馒头,让我赶紧带着去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说如果前一天晚上热敷一下,也许就没事了。
我这才后悔不已。
所以,当发现孩子情绪不对的时候,我们不妨停下来,耐心地问一句:“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吗?”
因为这句话至少透露出两层意思:
第一个,是爸爸妈妈很关心你。
虽然今天一整天,爸爸妈妈都没有在你身边,可是,爸爸妈妈仍然时刻挂念你。
想要了解你的动态,想和你认真地交流,倾听你的诉求,为你提供帮助。
第二个,是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前段时间,孩子换衣服的时候,看见孩子腿上有几块青紫的肿块。
问孩子,他说是自己不小心碰到的。
于是,粗心的我也就没再多问。后来过了几天去学校开家长会,遇到他的同学,才知道他和同学打了一架。
由于平时我们教育孩子不能打架,所以孩子回来之后怕被骂,都不敢告诉我们。
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回来都不会告诉父母。
我们本是孩子最亲密、信任的人,孩子遇到问题,毋庸置疑都应该第一时间向我们求助。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宁愿自己承受巨大的痛苦,也不敢告诉父母?
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每当想向我们求助时,我们都无法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支持,无法为孩子提供理解和接纳,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信任我们。
所以当我们真诚地提出这个问题时,孩子就能感受到,当自己需要求助时,父母一定会成为自己最坚实的后盾。
孩子在家有安全感,觉得自己是被包容的,才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我们。
这样我们也才能更了解孩子,不会出现孩子都得了抑郁症,在自杀的边缘徘徊,而父母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
只有站在孩子身后,无条件地支持孩子,孩子才有力量去反抗让自己感到不公正的事,扫除成长路上的阴霾,持续向阳生长。
曾见过一句话:“那些爱父母并信任他们会始终陪伴在自己身边、有‘安全感连接’的孩子,往往是那些走的最远、最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不管父母再忙,今天有再多的压力,也请停下来,每天花15-20分钟,来和孩子聊聊天。
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效果,可是10年20年之后,孩子的差距,可能是天翻地覆的。
有父母关爱,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注定走得更远,也更稳。
回望他们的来路,他们会发现,在自己成长的路上,是父母,用爱为他们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指引着他们前进的道路。
从今天开始,放学后,给孩子一个拥抱,陪孩子聊会天吧!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点击底部「在看」或者分享朋友圈,
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哦!
END
我就知道你“在看”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放学后,这三句话父母一定要问!尤其是第一句,真的会影响孩子一生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