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爸妈盒子
每到周末,都能听到楼上的宝妈在训自家娃,声嘶力竭,听着都发愁。
“我不是叫你把衣服叠好吗!你在干什么?”
“你现在不赶紧做作业,还想着什么时候做!”
“叫你吃个饭都磨磨蹭蹭,是要我捧到你面前吗?”
“我说的话你到底听没听见?啊?”
宝妈的抱怨和训斥已经成了窗外日常声音中的一部分,而她的儿子偶尔也会跟妈妈争吵几句,大多数时候都是闷声不吭。
想必只有我们当了爹妈的才能稍微体会宝妈的心情,管教孩子可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有些孩子还特别喜欢“左耳进右耳出”,说了不知多少遍的事情,还是不当一回事,该犯的错照样犯。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家长的怒吼,孩子不当一回事,离不开这2个原因
如果你发现自己家孩子也经常怎么讲也没用,什么训斥都不当一回事,那么可以跟着我一起来回想一下:
平时是否经常大声怒斥孩子?
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喜欢大声跟孩子说话,比如孩子还不懂事时,因为手摸了脏东西,就大声呵斥孩子,甚至拍打孩子的手。
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渐渐失去了对父母语气的判断能力,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不管是大事小事,家长都是这样大声训斥着批评的,家长在孩子眼里自然失去了威严,这些提醒的语句在他们眼里也变得轻飘飘起来。
同样的语气之下,孩子很难分辨“衣服要叠好再放进柜子里”和“过马路一定要左右看”这两个信息的重要程度,因为从暴怒的家长嘴里说出来似乎都是一个语气——然而衣服不收拾整齐,不会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情,过马路不确保安全再进行,却是要命的,两者后果的严重性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想让孩子把父母的话听进去,家长说话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的话是否重复太多遍?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超限效应”,指的是某项刺激太多,太强或者时间太长,很容易引起心理的“超限”,让人变得很不耐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马克·吐温曾经听牧师演讲,觉得他讲得很好,决定要捐款,然而10分钟过去了,牧师还在长篇大论讲大道理,渐渐的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不想捐那么多钱了。
又过了10分钟,牧师依然滔滔不绝,马克·吐温很烦躁,决定不捐款了。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自己漫长的演讲,马克·吐温非常气愤,不仅一分钱没捐,还偷走了2块钱。
其实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心理超限效应。
我们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也非常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当我们看到孩子在房间里时,想着赶紧催孩子睡觉,说了一句然后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孩子还在做自己的事情,家长又忍不住再三催促。
孩子虽然年纪小,做事效率不够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总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一定知道现在应该去做什么,但是在被家长催促后,孩子的心里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我先做完手头上的事情再说。”
虽然稚嫩,但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安排自己接下来做什么事情的能力。
当孩子决定好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家长还在一边催着、逼着孩子做其他事情,其实是不断破坏孩子计划的一种行为,并且会使孩子分心,影响孩子的情绪。
再三催促之下,孩子自然而然就当做耳边风,不肯再听父母的话了。
和你说句贴心话
孩子年龄还小,不管是做事,思考都会稍微慢一点,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暴躁的事情,根源要么是我们觉得孩子动作慢,效率低,要么是我们觉得孩子不听劝,讲了不听。
然而实际上造成孩子讲了不听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家长自己。
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提醒孩子的时候尽可能做到非暴力沟通,不带负面情绪的劝告与管教,也给孩子反驳的权利,当你学会倾听孩子时,孩子自然也能学会倾听父母。
毕竟,沟通是双向的。
今日互动话题: 你家孩子会有“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孩子左耳进右耳出,讲了800遍照样犯错?离不开这2个原因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