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怎样去对待一个人,或者说“使用”一个人?
如果你新买了一台家用电器,也许会第一时间就去阅读使用说明书。但是,当一个比家用电器复杂很多倍的人降生时,却没人给他配一本『人』的说明书。
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身边最亲的人那里获得关于『人』的学问,一点点去了解别人和自己,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更多的人,对人的了解一点点增加。但事实上,一个人对『人』形成关键概念、看法,形成自己的看法、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都是成年之前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年。因此,父母,对一个人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非常重要。
只可惜,很多父母自己也不了解『人』,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没给他们一本关于『人』的说明书,他们对『人』的认识有失偏颇,无法厘清人与人的本质关系,又将这些偏颇的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用错误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互动,这种错误方式可能让孩子与这个世界摩擦不断、碰撞不断,但他们却很难觉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即便能觉察到,也很难改变!
这其中,最为偏颇的观念,就是『对事不对人』。
这个观念,是导致一系列亲子教育和夫妻关系问题的根本性“病毒性信念”。
“对事不对人”,不知道这句话是何时出自何人之口,但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公理”,也成了一种人生哲学。
这种观点可以让我们做事更客观、更理智,是对抗中国这种传统人情社会的利器。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因为这个观点的存在,导致很多人只看到事情,看不到做事情的人,“事情做得好坏”成了评判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这有什么不好吗?工作上、社会上不都这样吗?
确实,在职场中,往往信奉“对事不对人”,面对上级,同事,只要你事情做完了,做好了,中间过程如何并不那么重要。即便在沟通中让对方很不舒服,但基于“利益关系”或“权威等级”原因等,弱势一方或者道理不充分一方只能自行承担和消化所有的“不舒服”。
但是,在家庭,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上却不一样。家庭沟通中虽然需要一定的道理,但最需要的是情感,关注沟通时候的感觉,“道理”只能在次要地位。如果一方不懂关注感受,短时间还可以,但是长时间下来,不论对方是谁(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一定难以承受,进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内在能量和动力不足。因为人终归究底是感性的动物。
在家庭互动中,如果只能在“感觉”和“道理”中选一个,那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很多人,在跟孩子或另一半沟通时,说的道理无懈可击,几乎让对方找不到任何辩驳之处,也指不出分毫错误,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恰恰他们最大的错,就错在“讲得太有道理了”,让对方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一分不留(如果没有注意说话方式的话)。
只关注事情本身和结果,而看不到人的感受和动机,是所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大阻碍!请避免用“对事不对人”来应对一切关系。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导致亲子沟通不好的病毒性信念:对事不对人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