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一批成绩优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孩子……为何得了“空心病”?

育儿 光明网

文 | 刘亮

寒假已过,开学季到了,父母们的焦虑又开始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相较于焦虑的父母,迷茫的孩子更值得关注,也令人心疼。

一批成绩优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孩子……为何得了“空心病”?

“空心”天才

明睿从小就是妈妈的骄傲,他不仅各门功课成绩常年稳居学校第一,而且从小到大拿过无数奖项。

除成绩优秀以外,明睿从小非常听话,很少哭闹,生活和学习从来不用长辈操心。在老师眼里,他一直是一个聪明、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人缘好的孩子。要说唯一让大人有些担心的,那可能就是这孩子不爱笑。18岁的小伙子,总是心思沉重的样子,好像心中装了许多无法言说的心事。但是,瑕不掩瑜,这根本不影响明睿在别人眼中“十全十美天才”的形象。

然而,这么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虽然高中毕业后以全额奖学金被国外一所顶尖的名校录取,却在就读一学期后,因90%的科目未通过,被校方严厉警告,回国了。

妈妈万分焦虑。她以为孩子有了什么心理问题或者疾病,把他带到精神科医生处,医生给出的评估则是没有明显精神障碍的表现。

“那我的儿子到底怎么了?他以前明明是那么一个懂事又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妈妈带着明睿找到我们,希望能通过心理咨询让他变回过去那个“完美”的男孩,重返校园。

在临床中,明睿这样的孩子并不罕见。这些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却没有人告诉他们这样努力的最终意义。没人告诉他们,除了努力,人生还有什么其他值得追寻的价值。这样的后果,便是培养了一批成绩优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似博学的“空心病”孩子。这颗心里面装的是家人和社会的期待,但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认同什么,追求什么。用鲍恩代际理论的观点来看,这叫作“基本自我”的缺失。

患“空心病”孩子,平日体验最多的情绪是空虚、困惑和无动力感,更容易在遭遇学业挫折时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

认同缺乏

与“空心病”相伴的,还有孩子们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可甚至缺乏,他们不清楚自己除了拿高分让老师和家长高兴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是值得被他人认可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只以成绩论英雄。

我们发现,许多厌学孩子的家长只关注孩子成绩如何。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如果成绩不好,那什么都不好。只有在孩子考得好的时候,或者是孩子们做父母看来有助于提高成绩的事情时,这些家长才会夸奖孩子。

一位厌学的尖子生女孩曾经“控诉”父母:“他们永远都只关注我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就觉得我是好孩子,就会爱我。如果成绩不理想,那不好意思,你做什么都是错……慢慢就觉得学习好无趣,它就是我用来得到父母认可的工具,除此之外毫无意义。同时我又感到压力好大,因为如果我考不好,他们就会把我贬得一文不值,就不再爱我了。”

女孩的父母一面后悔,一面反驳:“现在我们真的不要求你取得好成绩了,只要你健康、开心就行了。而且,我们也一直很爱你,很认可你,我们都觉得你很聪明啊!”

女孩冷笑道:“你们夸我聪明,也只是因为你们觉得聪明能让我取得好成绩,你们在乎的只是分数,从不在乎我过得开不开心!”父母满以为现在幡然醒悟,不再以成败论英雄,就可以挽救孩子,殊不知“胜者为王”的观念已经在过去十多年间由他们一点点植入到了孩子的自发意识里,就像一个魔咒,哪里是简单的一句“我们不在乎成绩”就能消除的?

这个孩子每日生活在冲突中,一方面不甘心只用成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小被社会和家长植入的“只有成绩好,才是真的好”的观念又会时刻跳出来提醒她,让她觉得只有成绩好自己才活得有价值。所以她一面觉得自己该学,一面又觉得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是,极度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她每天内心陷于这样的纠结中。

孩子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缺乏的另一个原因,是缺陷取向的家庭氛围和管教方式

家庭是孩子从世界上获得爱和认同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来源。同样,家庭也是最容易毁掉一个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地方,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厌学孩子所成长的家庭中,家长多习惯采用“缺陷取向”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也自动地采用攻击、指责、鄙视的方式和彼此交流。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缺陷,或是把原本中性或积极的事物解读为负面,即使在孩子做出一些比较值得称赞的事情时,依然采取贬低的方式去回应和评价。

这样的家庭沟通氛围日积月累,极其容易毁掉一个孩子的自信。临床经验和研究都证明,从小在批评和否认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职业成就更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更高,出现婚姻关系不满意者比例也更高。相反,善于发现、关注和表扬孩子优点的,对自身价值更加认可的父母,更加容易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孩子。这些孩子在日后面对学业、职业、人际关系和婚姻逆境时抗挫能力也更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表扬孩子,指的是在孩子付出努力取得成绩后,就事论事地给予孩子赞扬;表扬的内容不能只是关注结果,而同样应当对孩子的努力过程予以勉励。

一批成绩优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孩子……为何得了“空心病”?

2019年“六一”儿童节,福建莆田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用纸箱做成的恐龙造型走秀,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关注。新华网肖和勇摄

如何避免

正如前文所提到,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最易在遭遇学业挫折时出现厌学情绪,因为他们缺乏一盏能使其对生活始终抱有热情的“明灯”,缺乏属于自己的梦想,去支持他们继续前进。

所以,帮助“空心病”患者摆脱厌学情绪的方法,不该是强迫他们喜欢上学习,将学习变为他们新的理想,而应当是帮助他们意识到:你可以不喜欢上学,但你不应该没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你可以追逐自己的理想,只要它不违背法律或伦理,并且你能靠它养活自己。同时,你必须明白,在你达成梦想的过程中学习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理解:他们不一定非要将自己变成一个学霸,但是他们需要知道两件事:一,自己将来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二,若要达成自己想做之事,应该花费多少精力,拿到多高的文凭,是初中毕业就行,还是至少得大学毕业?

当孩子年幼时,他们可能并没有如上述这么清晰的思考和规划。这时,就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件事。

首先,注意观察孩子平日在哪些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对哪些事情感兴趣。父母需要从孩子生活中的细节,比如他们花费大部分时间关注的事物,平时与同龄人聊得最多的话题等,来找到蛛丝马迹。

其次,父母要给孩子创造机会和条件,用一种鼓励而非功利的方式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要盲目随大流催促自己的孩子去学其他人都在学的课程。比如一位妈妈,她发现自己4岁的儿子并不像大部分男孩那样对模型感兴趣,反倒是在给小朋友讲故事时绘声绘色。于是她给孩子报了讲故事课程,并鼓励儿子先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读起,逐渐积累。在别的家长看来,她属于剑走偏锋。几年后当孩子上小学时,她的儿子成了年级里语文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且男孩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开始享受阅读。

第三,看到孩子在某些领域哪怕有那么一点点成就时,要及时给孩子点赞。请注意,所谓点赞,绝不只是空洞的一句“你真棒”。你需要以孩子确实获得的具体成绩为依据,有理有据地夸奖孩子,因为,具体的夸奖会在孩子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记。

第四,必要时,在条件允许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可以带孩子去体验一下与他们感兴趣的事相关的职业环境。比如一个11岁女孩很喜欢画漫画,不想上学。爸爸便找机会带女儿去自己的一位朋友开办的漫画工作室,让她跟着一个工作组,观摩他们的创作过程。经过两个月的漫画创作生活体验后,女儿明确了一件事:未来要创作属于自己绘制风格的漫画。她同时深刻体会到: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前,她需要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包括二维世界空间构图功底、人物体型比例设计等。这样一来,本来觉得学习无意义的女孩反倒找到了学习的目的:她要考上自己心仪的艺术类院校,为自己未来的漫画梦打牢专业基础。

第五,父母记得在孩子面前表达对自己和伴侣职业成就的欣赏。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职业成就感,让他们间接体会到有一份自己追求的事业和梦想,其实是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这种想到理想时的幸福感,会成为日后他们面临挫折时填满他们内心的能量,帮助他们度过沮丧的时期。

(刘亮:博士,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著有《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等。)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一批成绩优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孩子……为何得了“空心病”?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