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儿研所新生儿内科病房,一个个早产儿躺在暖箱里。23床是一名叫小竹子的早产儿,因为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食管返流等,只能借助呼吸机才能顺畅呼吸。但让新生儿内科主治医师张利更着急的是:他又开始频繁吐奶,小肚子胀胀的,好不容易涨到26毫升/次的喂奶量又降到了15毫升。
这个情况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了。因为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出现了感染,小竹子在出生后就开始拒绝吃奶,小肚子也鼓起来了,经过医护人员不眠不休的精心救治,小竹子的胃肠功能开始恢复,从每天4次,每次1毫升的经口喂养量,逐渐增长到每天8次,每次26毫升。食量慢慢变大,体重也从刚出生的1100克增长到了1500克。
看到这次小竹子再次吐奶,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张利知道,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进行“袋鼠式护理”。
所谓“袋鼠式护理”,指母亲像袋鼠妈妈一样把新生儿放在胸前,模拟袋鼠环抱住宝宝的一种护理方式。将早产儿去除衣物,直接趴在母亲的胸口,进行亲密的皮肤接触,不仅可以稳定生命体征,改善早产儿的情绪。起伏的胸廓还可以促进早产儿的呼吸,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体位的改变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经口喂养量。对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力弱的早产儿来说,“袋鼠式护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是,现在受疫情影响,家长无法前往医院进行袋鼠式护理,看着小竹子,看着他一起一伏的小肚子,看着他虚弱地躺在“鸟巢”里,张利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充当一下小竹子的“临时袋鼠妈妈”,给小竹子做“袋鼠式护理”?在经过全科讨论并征求了主任的同意后,张利拨通了小竹子妈妈的电话。
听到小竹子又一次吐奶的消息,妈妈在电话那边哭了起来,张利赶紧安抚着焦虑的母亲,和她商量自己能否充当一下“临时袋鼠妈妈”的角色。一番温柔的劝说终于让心急如焚的母亲缓和了下来,连连对张利表示感谢。
张利也是一名孩子的母亲,上一次像袋鼠妈妈一样把女儿挂在胸前,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时隔多年,张利认真地洗了澡并更换清洁衣物,避免交叉感染,当她将小竹子放在自己的胸口,再次感受小小的、软软的躯体依赖的趴在自己的身上,感受着他微弱的心跳,张利紧张又激动,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回来了。两个小时里,小竹子偶尔使劲睁开眼睛仔细地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更多的时候是趴在那里微笑着睡觉。
从那天起,张利和同事李思晨、郭立涛一起,三个人轮流对小竹子进行“袋鼠式护理”,每天1至2次,每次1至2小时,不能把他贴在胸前,就把小竹子包裹起来抱着,轻拍背部,轻柔的摇晃或者温柔的哼唱歌谣。经过一周的努力,小竹子的奶量成功涨了上来。经过49天的住院、27天的“袋鼠式护理”,小竹子终于以每天8次、每次32毫升的奶量,以1800克的体重成功回到妈妈的怀抱。
现在,“临时袋鼠妈妈”成为首都儿研所新生儿内科一项新的服务举措,据新生儿内科主任李莉介绍,“临时袋鼠妈妈”作为疫情期间的一项服务措施已经在新生儿内科全面推广,在征求家长同意之后,对一些情况较差的早产儿进行临时袋鼠护理,目前已经开展了16例。不仅如此,新生儿内科还将早产儿做护理期间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以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在孩子出院之后还会告知家长回家后继续坚持“袋鼠式护理”,帮助早产儿健康成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杨绪军 通讯员 池杨
编辑:王琼
流程编辑:郭丹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超暖心!疫情下首儿所“临时袋鼠妈妈”给16位患儿“37℃的爱”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