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阅书籍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故事,虽然讲的是日常生活琐事,但却看出了很多问题。
故事讲的是在一次同学聚会当中,陈女士带着自己4岁的儿子最后入场,在同学之间相互打招呼的时候,她儿子已经端起旁边的零食开始吃了,边吃还边催促道:“妈妈,我好饿,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啊?我要吃最喜欢的宫保鸡丁。”
听到孩子这么说,大人们也都纷纷入座,开始点餐,菜刚上来没一会,这个孩子就开始在每一道菜里翻,即使这盘菜离得很远,他也要拿到自己面前,不喜欢的食物直接挑出来,喜欢的东西会放在自己碗里。
而陈女士只是单纯地认为孩子还小,这些小举动无伤大雅,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真实想法,认为孩子吃饱最重要,“吃相”不重要。
表面上,这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一种体现,殊不知无形当中,家长给孩子做了坏榜样。在孩子幼年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待人接物的礼仪,也不知道长幼顺序,孩子与人之间的一言一行,大多来自于父母的亲身实践。
“饭桌见人品”:真正的爱,需要讲究次序,是一种教养的体现
吃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之一,而在中国,对吃有着重要的讲究。俗话说:饭桌见人品,你跟一个人是否有共同语言,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往往一顿饭就能有所体现。
若要观察一个人的修养,与他共进几餐,你就会有所判断。比如吃饭的时候,有人不小心将饭桌上的杯子碰到了,并撒了一桌子水,此时在场人的反应,就体现了他本身的素质。
看到这种情况,如果有人不断抱怨和排斥,那这类人的素质就有待考察,最起码他对生活的态度,可能会有更多抱怨。
吃这件事虽然小,但总能微妙地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一个能在吃上体谅他人的不易,那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不仅是吃饭时的品德,连吃饭时的次序也会暴露家教,家庭中,按重要次序排列,首先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
但很多家庭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将最好的食物给到孩子,而自己却吃剩下的饭菜。长此以往,家里就很容易出现“妈宝男”“啃老族”,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教养。
解决这种情况的简单方式就是,让父母回归主要位置,与孩子享有“平等地位”,只有让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将来才能明白“自力更生”的真正含义。
礼仪大师:一顿饭的时间,便知孩子的生活背景,父母不可忽视
世界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过:如果你善于观察他人行为,那一段饭的时间,便知道这个孩子的生活背景。
所以,孩子饭桌上的小举动,可能影响他一生的教养,父母要想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切记不可忽视孩子的礼仪培养,而礼仪要从小培养,一般从3岁开始,孩子就有了自我意识,此时父母就可以开始培养礼仪了。
1)让孩子参与饭前劳动
在吃饭之前,父母不要害怕孩子碰到,要让孩子参与到饭前准备当中,比如拿拿碗筷、收拾一下东西。只有参与得越多,孩子才能感受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员。
2)培养孩子吃饭的观念
吃饭要专心,在饭桌上,家长要让孩子关掉电视,和家人一起共进食物,而且要给孩子规定吃饭的时间,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3)进餐礼仪关乎孩子一生的修养
从孩子能够自主进食开始,父母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了,比如动筷子之前,要等家人都就座之后才可以;夹菜的时候从自己身边的菜开始等。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4岁儿子饭桌上翻菜,孩子饭桌上的小举动,可能影响他一生的教养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