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佳宁在外人眼里
阳光、自律、学习好
但实际上
他是个“问题孩子”——自伤
自伤是为了缓解情绪压力
发现佳宁自伤,爸妈吓坏了,强行把他带到医院。
佳宁告诉医生,自伤有一年时间了。每次用刀片割伤胳膊,都是痛中带着快感。他展示着胳膊上的刀伤,就像展示一件艺术品,有些许的得意。
“为什么要割伤自己?”
“心里难过。用刀片割伤胳膊出血那一瞬间,舒服畅快,后来一难过就割伤胳膊。”
“难过时怎么不告诉父母?”
“告诉过妈妈,但妈妈说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这些,有时妈妈还批评我是为不好好学习找借口;后来不痛快就不跟妈妈说了,太难受时会躲在被子里大哭;再后来,哭也不能让我放松,我就用刀片割伤自己,感觉好了很多……”
“看别的小朋友都很快乐,我也想快乐,可我怎么努力也开心不起来。”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佳宁仰着小脸问,平静的外表下藏着困惑和痛。
孩子懂父母的事,可父母不懂孩子的事
佳宁刚出生时,父母的生意处于起步阶段,他被寄养在姥姥家。每周爸妈会挤出几个晚上,到姥姥家陪佳宁玩会儿。佳宁渴望与爸妈生活在一起,像别的小朋友一样。
在漫长的等待中,他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爸妈不接他回家。他察言观色,乖巧懂事,努力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终于在6岁时,爸妈把他接回家了。
爸爸很喜欢佳宁,只是不苟言笑,佳宁害怕爸爸,两人交流不多,但儿子想要的东西,爸爸全都满足。每当佳宁取得好成绩,爸爸就会请客,还常带着佳宁赴约,自豪地告诉朋友,自己未圆的大学梦,儿子一定能帮他实现。
生意有起色后,妈妈回家全心照顾佳宁。佳宁虽然懂事自律,但妈妈的管教让佳宁难以接受:没完没了的唠叨、表里不一的态度,让佳宁觉得妈妈不是真正关心他。
“妈妈说让我休息,当我休息玩手机时,她马上又叫停,要我学习;妈妈说只要努力学就行,成绩不重要,但成绩下滑,她又责怪我。”佳宁告诉医生。
“想想,不开心是我自己的事,麻烦爸妈也没用,把心事隐藏起来,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也挺好。”
心理咨询师——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基本的需求,爱、尊重和自我实现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当基本需求被满足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便出现了。佳宁没有基本需求不满足的情况,而是过度满足,他拥有他想要的所有东西,但爱和尊重的需求是无形的,没有经验的父母是很难给予孩子的。
佳宁爸妈不约而同地认为,他们对孩子既尊重又关心。但佳宁说,爸妈很自私,爸爸关心他,是圆他读大学的梦;妈妈关注他,是想讨好爸爸。他们温柔教育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愿望。
中国的父母大都会对孩子有个预期,然后就按照这个预期来对孩子进行培养。从严格意义来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只是实现父母预期的工具。因为是替父母“打工”,所以孩子就会缺乏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内心体验,进而会失去自我成长的动力。佳宁就是这样的孩子,当他叩问人生和学习的意义,正说明佳宁意识到了一直在为父母活着,而自己活着的意义始终找不到。
佳宁习惯把自己不舒服的地方隐藏起来,一方面基于自己的“好”可以换来父母的“爱”,另一方面也不会因遭到别人的拒绝和忽视,让本来不舒服的自己又增加痛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佳宁想做回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怎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内心愤懑无法释怀,就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法来惩罚父母,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听了医生的分析,佳宁的父母起初感觉很委屈,但随着治疗的深入,佳宁自伤的次数开始减少,他们终于明白,虽然他们关注孩子,但从没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聆听孩子的心声,体验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最终,随着爸妈的改变,佳宁真正阳光起来。
孩子阳光懂事,父母自然幸福轻松。但悲伤焦虑的孩子总是存在的,所以父母要善于观察且要有承担孩子问题的能力。
指导专家: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陈保平
编辑:李金秋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李元臣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出血瞬间,舒服畅快”,14岁少年多次用刀割伤自己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