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一点点长大,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身上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父母们的管教压力变大了。
尤其是当下,孩子们所接触的环境更加复杂,不管是网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孩子们的大脑每天充斥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刺激。
当然,这些信息刺激丰富了孩子们认知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所接触到的环境风险,所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们更加要教会他们懂得洁身自好。
14岁男孩被误导"献血",没成想却被感染艾滋病,少年悔不当初:我这辈子完了
晓东是一名14岁的男孩,正在读初中的他一脸的稚气。晓东的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平时的管教也比较严格,所以在全班同学都有新款手机时,还在使用老人机的晓东心里很是羡慕。
不过,懂事的他并没有向父母开口提要求,而是选择了在网上找"兼职"。
很快晓东看到了一篇"献血"的兼职帖,帖子上说"可以有偿献血",于是为了挣钱的晓东心动了。
毕竟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年龄又小想赚钱并不容易,再加上帖子上说"献出去的血还会再生出来的",于是,晓东觉得自己找了份"好兼职"。
至于做兼职的事,晓东一直都没有和父母商量过,他害怕父母觉得自己是爱慕虚荣。于是,晓东趁着周末的时候按照帖子上描述的地址前去献血。
身体很健康的她很快就通过了体检,顺利地完成了献血,而他这次献血也拿到了200块钱的报酬。
第一次拿到自己挣的钱时,晓东开心极了,"再多献血几次,就可以自己买手机了!"就这样,晓东又先后献了几次血,可是在最近的一次学校体检中,晓东却被查出了问题。
体检发现,晓东居然被感染了艾滋病。原来晓东"献血"的机构并不正规,重复使用的注射器成了病毒交叉感染的通道。
孩子得了艾滋,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晓东父母迟迟不敢相信。当得知儿子为了挣钱而揹着自己偷偷"献血"的时候,夫妻俩抱头痛哭,"都是我们的错,没有好好地看好孩子!"而少不更事的晓东也只能默默流泪,嘴里念叨着"我这辈子完了!"
青春正好,可是为什么青少年却更容易被误导而误入歧途?
1.性格叛逆,不愿听取父母的管教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身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叛逆的特质,如果此时父母们没有掌握恰当的亲子沟通的方式,那么性格叛逆的孩子很有可能会被他人所影响。
当父母苦口婆心的引导无法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应时,不听管教的他们很有可能会被误导。
2.好奇心旺盛,对于新鲜事物感兴趣
孩子们的好奇心旺盛,在网络信息更为发达的今天,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度更高。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及时辨别危险,这也就使得"坏人"们有机可乘,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将孩子们"拖下水"。
3.心思单纯,容易做出轻信他人的举动
孩子们被父母保护得很好,生活的环境也相对单纯,这使得他们身上有着单纯善良的特质,而这也促使他们更容易做出轻信他人的举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的"友情",陌生的网友也许很容易就会获得孩子的信任。
青少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让孩子洁身自好不是说说而已。
1.交友需谨慎,建立健康的社交圈
人们都说近墨者黑,所以孩子的身边的伙伴一定是要"靠谱"的,孩子们拥有交友的权利,但是却也一定要做好辨别和区分。
谨慎的交友态度更加有助于孩子健康社交圈的维护,同时,家长们也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交友标准的责任。
2.不轻信网络虚假宣传,拒绝浏览不健康信息内容
当网络愈发普及的当下,父母们对于孩子接受网络信息的"禁止"态度并不可行,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才是最佳应对方式。帮助孩子分辨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才能够让孩子的上网安全有所保证。
3.外出时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防人之心不可无
当孩子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历时,父母们更加要教会孩子"防人之心不可无"。在面对陌生人时,孩子们应该避免"过分热情",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最安全。相关安全知识的灌输也会让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有保障。
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父母在此阶段的教育上尤其要多下功夫,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净化孩子所接触的信息环境很有必要。
大家对于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灌输方面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14岁花季少年,却因献血坠入深渊:洁身自好,每个孩子都该谨记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