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想听到的点评是什么样的,是从音乐层面对歌曲的编曲、歌词、流派、乐器的演奏、表达的感情思想、甚至舞台的表演进行分析点评,而非针对乐队成员个人的攻击。
文 | 叶知春 编辑 | 沈小山
在上周播出《乐队的夏天》中,白举纲为主唱的白日梦症候群乐队遗憾淘汰,他们表演的《蠢梦》只得到专业乐迷2票。专业乐迷相征批评白举纲没有摇滚内核,选秀出生的他“太好孩子”,没有underground的经历难以做出好的摇滚乐。另一位专业乐迷认为白举纲的摇滚其实是一种“包装过后的混不吝”。
此言一出,#白举纲被专业乐迷质疑#的话题很快冲上微博热搜,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在第一期表演中,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水木年华的身上,他们带来的《青春再见》,获得了大众乐迷较高的票数,但也不被专业乐迷认可。
“我作为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他们这中年人的油腻根本打动不了我。”专业乐迷三儿评价道。
这番油腻论很快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反击,纷纷批评“三儿”才是油腻本腻。
实际上,《乐夏的夏天》的专业乐迷被吐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第一季,很多专业乐迷就因为在节目中批评痛仰乐队、海龟先生、旅行团等乐队而被网友评价“不懂装懂”。
乐队的夏天第一季专业乐迷刘阳子点评痛仰乐队
但上一季,乐评人的点评至少都从表演本身出发。而这一季乐评人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表演者本人。
专业乐迷们这些争议言论有错吗?任何乐评都是个人言论的表达,无对错之分,但这些言论体现出所谓的专业乐迷的音乐素养了吗?
答案显而易见。
总体来看,这些争议的言论都有一个特点,它并不指向乐队的音乐表演本身,而是指向乐队成员的个人特征,水木年华的油腻,白举纲是选秀歌手出生是好孩子、瞎玩摇滚没有核。
这些言论表现除了表现出所谓专业乐评人的偏见,完全看不见他们的专业素养。
在比赛结束的第二天,汪峰也发布微博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一个音乐人、一只乐队、一首歌的好坏优劣的评判,不是建立在作品与表达的水准上,而是建立在TA的出身、背景、过往经历、表面气质是否对应你硬套上去的TA该玩儿音乐种类与性质、不符合就是不对不好。这种粗暴、空洞、甚至比较荒谬的理论依据是可笑的。”
参加演出的号外乐队成员在接受《小陈乐评》的采访时透露:“有一位乐评人直言不讳地表示,演出前他就想好要投给哪几个乐队。”
这样盲目的态度不正违背了“一切的评判要基于他们当下的表达和现场呈现”的基本准则吗?
乐夏的专业乐迷哪来的?
很多人要问了专业乐迷到底都是些什么人?
根据自媒体摇滚天堂的统计,《乐队的夏天》20多位的专业乐迷一些是机构媒体的从业人员,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黑麦,《界面新闻》刘燕秋、活力调频主播杰克糖,一些是自媒体从业人员:北方公园老月亮,滚圈迷惑行为大赏、sir电影,十点人物志。一些是在音乐行业工作过的人员。盘点一下,其中真正从事过音乐相关工作的少之又少,那么这些人真的能给出有价值的评价,他们的给出的评分又真的靠谱吗?
资深唱片企划丁太升是在各个节目中引发争议很大的乐评人,他因为点评流量明星的音乐作品和饭圈论战多次。虽然他的观点存在争议,但是他对于音乐素养的论述却值得一看。
丁太升
"所谓的音乐素养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大体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学术素养,从小学习音乐,长大之后上音乐学院,精通乐理,具有绝对音感熟悉各种古典流派,各种乐器信手拈来,作曲写歌不在话下。
第二种是行业素养,从事音乐行业,了解全球音乐产业现状,深谙大众审美,对于音乐产业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对艺术表达的高下有清晰准确的判断。
第三种是审美素养,熟悉各种音乐风格,了解现代流行音乐(或古典乐)发展演变历程,拥有海量音乐作品聆听(包括观看)经验,能准确指出作品的优劣所在。”
作为专业乐迷来说他们不用同时拥有三种素养,但是如果和其中任何一种素养都不沾边,那可能无法胜任这个位置。
除了音乐素养,还有另一层面的关系也影响着专业乐迷的独立性。
20位专业乐迷中,有不少是媒体资源和音乐厂牌公司,他们来节目有可能是一种资源互换的行为。
一位《乐夏》资深观众罗罗直言:“中国的乐评人主要分布在哪,都是怎么起家的,起家的过程中是不是与大厂牌或者老牌乐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呢。就比如school那个玩笑,正因为刘昊(joyside乐队成员)还开着school,大家奉他一声刘老板,不敢不给他面子,所以不管演什么歌都给分,会有这样的原因吗?”
德国乐迷有啥不一样?
就在《乐夏》的专业乐迷遭受猛烈批判的时候,微博博主@表情银行Mimikbanka发布“德国乐迷看乐夏”的点评视频却引发了网友的一众好评。
视频中,两位德国乐迷于理安(julian)和麦克斯(max)的点评展现了其一定的音乐素养。
他们抓住了马赛克乐队中有“80年代音乐”的复古感,也看到了重塑雕像的权力身上有“Nickcave”的影子。此前,重塑一直有着模仿Nickcave的争议。
在听完福禄寿的《玉珍》之后,他们评价道:“目前为之最好的人声部分,超级有意思的人声,一切听上去都像是科班训练的结果,他们把太多东西侵入进音乐,我体内有个俗气侦测仪,音乐哪怕有一点点肉麻我就会nah,这个音乐就完美地走在这个边际线上,它从来没有进入那个恶心肉麻的边界,但同时又有特别充沛的情感,情绪上非常抓人。”
实际上,福禄寿的三姐妹都是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的科班生,不懂中文歌词的他们也抓到了这首写给外婆的歌的动人之处。
德国乐迷看乐夏视频截图
最绝的是他们点评水木年华,“虽然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但是他们抓住了一种民谣感。”
“他们有个目中无人的感觉,有一种我才不在乎,我真的不想站在这儿,但是我还得来,老子都做了30年音乐现在还要站在这里,还要上这种综艺。”
对于他们觉得非常平庸的乐队他们的评论也是言之有物。
“我不想那么刻薄,但我的感觉是这个表演即使在2000年也是一个非常平庸的表演,一个平庸的朋克表演,流行朋克,像sum41,绿日这种,即使绿日刚开始的时候比这个朋克多了,但那个时候就是朋克最酷的时间段,他们模仿以前的朋克都模仿不好。”
需要强调的是在看综艺之前,他们从未听过任何中国乐队,也不了解任何中国乐队的背景。
正如网友西村豆腐店王耳得所言: 这俩德国弟兄的乐评,国内的乐评人可以见贤思齐一下,这才叫乐评素养,这才叫好好说话。脑子里真的有东西,就不会用那些哗众取宠的言语去评价、攻击一个作品,好与坏高与低雅与俗,其实完全可以简单清楚地说明白。
当然正因为流行乐和摇滚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西方,国内很多乐队都是受国外音乐影响而起家的,作为长期沉浸在西方音乐的国外乐迷更能感知国内乐队身上流淌的各种流派的影子。
所以,大众不需要乐评吗?其实我们需要乐评作为指引的方向,提升音乐审美,认识更加多元的音乐。
大众想听到的点评是什么样的,是从音乐层面来说是歌曲的编曲、歌词、流派、乐器的演奏、表达的感情思想、甚至舞台的表演进行分析点评,而非针对乐队成员个人的攻击。
就此事件而言,乐评人可以说水木年华的表演平庸一般没有新意,编曲上有什么问题,技术上有什么问题,但是用油腻一词就非常地不准确和偷懒。
资深唱片企划丁太升曾说:“相当一段时间内,乐评,对行业是有影响的,比如之前的金兆钧、王小峰、郝舫、李皖、颜峻、张晓舟,他们的一些评论甚至是能影响唱片公司的产品布局的。过去的乐评人是具有相当文字功底的,也是具有丰富才学的知识分子,对哲学社会学都有相当的研究,他们的乐评往往站在相当的高度,去俯瞰音乐行业,并与世界文化格局相对照,说实话,那时候的乐评文章单拿出来读,都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与文化意义。”
今天,综艺节目考量的更多的是热度,节目中的乐评人更像是制造话题的工具人。换一个角度说,有更有争议的乐评才会在节目中保留下来,而那些真正对乐队表演有价值的评价却是少之又少了。作为一档初衷是推广乐队文化的音乐类节目,当人们开始聚焦于夸张的乐评而不再谈论音乐本身,该反思也许不仅只有专业乐迷。
END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批水木年华油腻、怼白举纲不摇滚,《乐夏》专业乐迷到底专不专业?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