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6日刊|总第2417期
鏖战四天,两个结果。
其一,春节档日冠军实现轮换,头把交椅由《唐人街探案3》(以下简称《唐探3》)变更为《你好,李焕英》(以下简称《李焕英》)。考虑到大年初一《唐探3》比《李焕英》多出7亿票房,这个反超还是挺有戏剧性的。
其二,截至大年初五零时,2021年春节累计票房超60亿,超越2019年的59亿,创历史新纪录。按照以往规律,春节档的日票房基本上会梯次下降,但由于大年初三是情人节,有效拉动了大盘,当日票房不降反增。
2021年春节档前四天,日票房都在10亿以上。中国影史单日票房破10亿只有8天,今年春节档占据半壁江山,这是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火爆的一个重要证明。
然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2月13日,导演饶晓志微博发文为《人潮汹涌》求排片。
2月15日,演员屈楚萧为个人场外因素发声,表示“电影(《侍神令》)是大家四年的心血,接受所有批评与指正”;当日,作家双雪涛发文支持电影《刺杀小说家》,为影片站台。
一个洋溢着喜庆的春节档,突然蒙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二八定律,极化市场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节档“内卷”得厉害。同样是前四天票房Top4,今年的影片票房出现了结构性的两极分化。
2018年春节的成绩是这样的:《捉妖记2》(14.12亿)、《唐探2》(13.03亿)、《红海行动》(6.89亿)、《西游记女儿国》(5.56亿);
2019年春节成绩如下:《流浪地球》(11.94亿)、《疯狂的外星人》(11.37亿)、《飞驰人生》(8.17亿)、《新喜剧之王》(4.86亿);
2021年春节档top4则是:《唐探3》(30.16亿)、《李焕英》(15.84亿)、《刺杀小说家》(3.88亿)、《熊出没之狂野大陆》(3.09亿)。
不管《唐探3》与《李焕英》如何你追我赶,两部头部影片牢牢占据了8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余五部影片在另外20%市场份额中疯狂内卷。
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熊出没》系列动画在春节档平均每年分割6亿的票房,这个分众市场具有非常高的忠诚度——《熊出没之狂野大陆》在猫眼票房预测成绩还是6亿。
因此,被“卷”得最厉害的影片其实是4部:《刺杀小说家》《哪吒重生》《侍神令》《人潮汹涌》。最冤的可能是《刺杀小说家》——早在2020年初,它就定档2021年大年初一,是今年春节档的“带头大哥”。
就在今天,《李焕英》排片超过了《唐探3》,前者单日票房会继续超车。但春节档只有两天了,两者的票房差却有13亿,《李焕英》想在春节档反超难度较大。考虑到春节假期之后,大盘缩水严重,《李焕英》与《唐探3》的交锋,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春节档是“欺生”的。2019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流浪地球》最初的排片只有11.5%,它用了4天时间,将排片量拉升到30.3%,此后一路高歌猛进。
春节档也是“势利”的。作为2015年票房冠军《捉妖记》的续集,《捉妖记2》在2018年大年初一排片一度高达35.6%,但春节结束的时候,它的排片已经缩水到了20%。
今年的春节档比较特殊,由于年初全国多地疫情反弹,春节电影院能否顺利开张一度都是一个问题。为了不让钱打水漂,各个影片都尽可能地减少了宣发预算。这导致除了《唐探3》,其余影片的观众到达率是很低的。
电影放映业在2020年遭遇重创,2021年春节档对于影院是志在必得的翻身仗。不管是出于行业感情还是影片商誉判断,影院经理一开始都很支持《唐探3》,大年初一排片达到37.5%——几乎和《捉妖记2》开局打平。
《唐探3》的上座率也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商业判断,排片也随之增长,一度高达45.2%。但当《李焕英》的上座率明显领先之后,《唐探3》的排片率也回调到了31.8%。市场就是这么现实。影院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的,只会做一个收益最大化的选择。
疯狂内卷,何以至此?
如果说,巨头的交锋还算彬彬有礼。那么,其余几部影片的混战堪称历年春节档中的“凡尔登绞肉机”。
有一种说法叫“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也有一种说法叫“水涨船高”。绝大部分片方还是信了第二种说法。他们认为春节档的盘子足够大,就算市场份额少,只要片子质量过硬,总能分到一杯羹——谁曾想盘子再大,也与你无关。
悲剧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根据以往经验,春节档最多只能保障4部影片的票房增量。
过多的影片加入,只是无意义的消耗。很少有人会在一周时间内看5-6部电影,普通观众春节观影也就图个热闹,从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便导致不少影片在最火爆的档期,遭遇了“艺术片”的市场待遇。
其次,春节档的影片是有题材、类型、氛围倾向的,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
周星驰电影、老少咸宜的故事和IP、亲情主题等都是以往的成功经验。即便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嵌入的也是亲情主题,而且开篇就是喜迎春节。毫无疑问,《唐探3》《李焕英》与春节档最搭。
《刺杀小说家》《侍神令》虽然特效长板够长,但一个主题晦涩,一个IP过于小众,都影响了它们与最多数人群的情感互动。《哪吒重生》是成人动画,看起来比少儿向的动画更高大上,但在春节档却占不到便宜。因为动画电影这个品类早就被定位更加清晰的《熊出没》分割。
再次,片方对春节档竞争的残酷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春节档已然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大档期,全国只有在这一周时间内有这么多“闲人”,而春节档的电影就是要满足最大范围人群的趣味。
这是一个All or Nothing的残酷游戏,不够最大公约数,排片就上不去,就没法被看见。这是电影院一年冲业绩的关键时刻,没有人会为了情怀而“雨露均沾”,赢者通吃,市场的马太效应也非常明显。
打个比方,春节档影片的难度,不亚于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创作压力。并且春晚是免费观看,而电影却需要一张张卖票——更何况,一般春节档还涨价。人们只看到春节档火爆,却没意识到背后的危机。
以《人潮汹涌》为例,影片确实质量不错,但一部中小成本的黑色喜剧在春节档中只会淹没在人潮汹涌之中。一句话,它选错了战场。《无名之辈》档期是2018年11月16日,这是贺岁档正式开启前的热身赛,竞争较弱,可以逆袭。这样的奇迹不会发生在“刺刀见红”的春节档。
《人潮汹涌》在宣发中一直捆绑主演刘德华。刘德华为了宣传影片开了抖音号,粉丝超过5000万。要知道那些微博粉丝破亿的流量明星,在拉动电影票房上,也不怎么带货。
不仅流量明星不带货,传统意义的明星制也在逐渐失效。章子怡主演影片的最好成绩也不过是11亿的《攀登者》。在过去的几年中,真正能够拉动票房的只有两个法宝,一个是类型创新,一个是情感共鸣。前者吃的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红利,后者则是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抚慰自我的情感刚需。
毫无疑问,《唐探3》打的是类型创新,而《李焕英》主打情感共鸣。近年来兴起的“新主流大片”浪潮,是类型创新与情感共鸣的叠加产物,在欣赏视觉奇观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国家地位的提升。
被消亡的,被损害的
在看到类型创新能够拉动票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类型的没落。
首先是奇幻片/魔幻片的节节败退。如果不出意外,《侍神令》的最终票房可能还不及圣诞节上映两周就下线的《晴雅集》,这是中国奇幻大片在本土市场遭受的再次重创。
事实上,在两部《捉妖记》与《寻龙诀》之后,中国奇幻片就没再雄起过。但往前追溯,奇幻片一度被认为是中国重工业电影的正道,但后来被现实题材影片(新主流大片、社会问题片)抢了风头,这个类型就逐渐萎缩了。
2018年,《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阿修罗》两部影片票房失利之后,中国魔幻片一度近乎灭绝。《侍神令》的背后是缔造《狄仁杰》系列与《寻龙诀》的工夫影业,奇幻片是工夫影业的最大标签。
如果票房不理想,《侍神令》系列想必也很难继续做下去。春节档影片的映前广告有乌尔善的《封神》,暑期档将是决定中国魔幻片的终极一战。
其次是功夫片让位于军事战争片。
春节档有多“卷”,功夫片就有多惨。王宝强为了圆少时功夫梦,找唐季礼拍了一部《少林寺之得宝传奇》,在视频网站以单片付费形式播出。王宝强还拉来了刘昊然客串,与影院上映的《唐探3》捆绑营销。
唐季礼一般与成龙合作,曾以《功夫瑜伽》《急先锋》(后撤档)参加过贺岁档大战。今年则以网大的形式,参与了2021年的春节档。王宝强还是理智的,他知道功夫片如今不景气,即便是圆梦,也选择了一个更好的分众市场。
另一边,功夫明星赵文卓在参演了几部《黄飞鸿》网大之后,也在今年春节亲自当导演拍了一部“准军事片”——《反击》。事实上,早在1998年,赵文卓就曾主演过一部港片《碧血蓝天》,演的是一位在境外打击恐怖分子的特工。吴京的《战狼》系列让军事动作片成为一种风尚,赵文卓又走回老路。
今年春节档还让两个问题浮出水面,显得愈发棘手。
第一是对商业电影的评价问题。
商业片不等于烂片,不合格的商业才是烂片,文艺片也有拍得烂的——这难道不是常识?但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却一直对商业片存在偏见。一边吐槽春晚不够娱乐,一边嫌弃春节档电影过于娱乐化,这不是精分吗?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春节档对于商业片的要求是很高的。以《唐探3》为例,相比起摸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拍一部更加纯正烧脑的推理电影,对陈思诚的诱惑显然不大。商业片就应该放在商业片的维度来评价,娱乐是电影业的刚需,为什么要跟它过不去?
第二是泛女权话语对电影生产-消费的干扰。
很难想象《李焕英》如果是一个男性观众做导演,它的口碑还能维持住吗?可能就会有声音说这部电影把女性价值局限在家庭付出、嫁个好男人上,是矮化女性的“罪证”。
除了赵文卓,宋小宝也自编自导了一部网大——《发财日记》。这一次,宋小宝减少了喜剧包袱,搭档沙溢、马丽、肖央,改走苦情路线,他演了一个男版的刘慧芳。该片在豆瓣评分6.1,在网大中算不错成绩了。
但如果把宋小宝的角色换成女性,是不是味道就不对了?女性不好好搞事业,非要拉扯一个没有血缘的儿子长大,默默付出还不断被误解,这是要图啥呢,你这是不是在矮化女性?
拿《唐探3》中争议颇多的“打女护士”来说,这样的桥段在周星驰电影比比皆是,再说还有一个戏剧假定性问题。当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平权意识在增强,这些不合时宜的笑料当然应该慎重,但将这样的一个细节放大,认为整部电影不值一提,显然也过于偏激。
从本质上来讲,商业电影就是要服务最多数人,而不是冒犯。但将泛女权话语作为唯一尺度来削足适履,裁剪所有的文艺作品,这是一种话语霸权,也是另外一种电影审查,这样的舆情环境一定会对中国电影产生不利影响。
【文/杨文山】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最火爆的市场,最疯狂的“内卷” |春节档观察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