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阿凡达》横空出世,“大片”和“3D”两个概念就被捆绑了起来。
是大片,一定是3D。
但是,有一个人打破了“一定”两字。
他叫Christopher Nolan,克里斯托弗·诺兰。
《星际穿越》这样的科幻大片不拍3D?
首要原因就是,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
他是一个坚守传统电影阵线的导演,不仅忠于胶片,力挺影院,而且只拍2D电影,拒绝3D技术。
2010年《盗梦空间》,是2D。
这一年《阿凡达》才刚刚上映,3D技术还没广泛使用,用2D很正常。
但《星际穿越》之前,2012年上映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耗资2.5亿美元的世界顶级大片,就难有拒绝3D的理由了。
特别是那时3D技术正在疯狂扩张,迎合潮流可以保证票房,因为观众正对这玩意有着新鲜感。
有传华纳曾向诺兰施加压力,让他搞3D。
诺兰自己则说过,如果他用3D拍摄的话,公司(华纳)会很高兴。
可以肯定,如果导演不是诺兰,华纳百分之一千会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变成3D电影。
看在诺兰之前一连拍出《蝙蝠侠:黑暗骑士》和《盗梦空间》两部现象级神作的份上,华纳选择妥协诺兰对2D的执着。
然后,电影票房大卖,证明了诺兰的选择也不差。他也得以继续使用2D,来拍摄下一部作品《星际穿越》。
再之后的《敦刻尔克》,等待上映的《信条》,成本通通上亿美元,也都是2D。
不出意外,多年以后出了什么4D,VR,全息电影,诺兰也还是只拍2D。
《星际穿越》这样的科幻大片不拍3D,更深一层的原因,是2D胶片电影无法取代的质感。
诺兰想要的这种质感,3D电影不但不能做到,而且会把画面变得较为昏暗。
作为一个受到《2001太空漫游》严重影响的导演,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向经典的模样靠近。
“它更适合电子游戏或者其它使人产生代入感的技术,但对于电影观众来说立体的东西很难有亲近力。”对于3D技术,诺兰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电影确实有一种功能,能让观众体验现实中所不能体验的。
绝大多数人上不了太空,但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太空的样子,《星际穿越》甚至还根据科学理论构建出了黑洞的模样。
不过,这并不是电影的核心功能。
如果是的话,现实题材的电影就不是电影了?
真正核心的,或者说接近核心的,应该是“影像与故事”。
通过影像,去创造,去观看,去进入一个故事,一个世界,也许这只是一次休闲旅行,也许还能让你有所领悟。
而影像中的故事,与观众是有距离感的。
打一个不知道是否恰当的比方,观众就好比幽灵,在有限的区域内,观看着电影世界里的一切。
看不见幽灵的你,或许就是某个幽灵正在看的故事的主角。
观众与银幕的距离感,是电影艺术最为原初的味道。
即使是《星际穿越》这种带领观众进入太空的电影,其核心的东西还是故事,库珀和墨菲的亲情。
3D技术削弱了这种味道,就好像原味的茶里面,加了珍珠,加了奶盖一样。可能有人觉得更好喝,但产品本身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虽然说,科技是电影的构成部分,但科技的过度发展,是否完全是好事,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比如说,机器人过度发展,具有了情感,那机器人仍然是工具,还是算作人类创造的生物?
同理,电影技术过度发展,变成了沉浸式的现实体验,观众进入到《黑客帝国》那样的虚拟世界,去和角色一起冒险,那电影仍然是影视作品,还是会变成与游戏结合的一种新兴事物呢?
人类会害怕人工智能杀死自己,电影也有被某种新兴事物取代的可能。
细思恐极的是,现在流媒体,交互影视,已经开始在给电影带来更多不同的款式和口味。
诺兰的坚决和担心不无道理,他想让电影能保持原味。
我们应该感谢有这位导演的存在,因为在他的有生之年,世人肯定不会忘记电影艺术最纯粹,最本质的模样。
或许3D可以为《星际穿越》带来更强劲的视觉体验,但传统的胶片和2D格式,却能保证,这是一部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电影。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为什么,《星际穿越》这样的科幻大片不拍3D?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